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一月 16, 2024 星期六 雨 25° 93%

買樓上車 真有那麼難嗎?

2015-03-25    經濟日報
房屋問題是最熱門話題,香港樓價高企,使得有人歡笑有人愁。擁有物業的人,因樓價升高而財富增加;沒有物業的人,為上不了車而望樓興歎。 樓市升與跌,常常使好友及淡友分成兩派,觀點和言論針鋒相對,或多或少形成一些社會分化和不穩的因素。朋友們常有問題:「政府四出覓地,又屢次出招打壓樓市,樓價該下跌了吧?」本人總是這樣回答:「政府愈是要干預樓市,樓價愈是不會下跌!」朋友又問甚麼時候才是入市時機?何時買樓因人而異,每個人的財政狀況和置業理由不同,本人不敢給予意見,只能憑經驗告訴大家,當政府撤招甚至救市的時候,便是樓價低迷之時,屆時會有更多的平盤可以選擇。 政府高官對樓市施以逆周期的管治概念,每當推出行政干預或收緊按揭措施時,就是因為樓價再創新高,為免出現泡沫危機而作出。當局掌握資金出入狀況,以及經濟數據和樓市供求等資料,非外界能夠了解。因此得出結論,當政府還在出招,樓市仍然可以看好,相反一旦撤招,樓價必處下跌軌道。 父母助付首期 置業更易 究竟上車真是那麼難嗎?近來「八十後上車血淚史」成為城中熱話,有年輕夫婦為達成置業夢想,如何省吃儉用,努力儲蓄的故事;也有單身青年男女,每月儲起2萬元工資,將愛好轉為行山跑步,最終成功上車的事迹。他們大約用4至6年就完成買樓的目標,從偏遠一點的地區,如新界區先上車,將來再慢慢換樓搬進市區居住。 這個努力達成置業願望的過程,今天被看成是血淚史,然而在八、九十年代卻是十分普遍的事。我們這些中年人,當年成功置業所需的時間,平均也要5至10年,比現在更長一些,當年做兩份工的年輕人大有人在,然而社會比今天和諧,沒那麼多怨氣,沒人唆擺和煽動。或者是因為香港之前是英國殖民地,人們習慣了給英國人統治,殖民主義淹沒了本土主義吧! 其實,用幾年時間儲蓄首期並不難,城中熱話中成功置業的故事主角,也都是中下收入的普通打工仔而已,沒甚麼可大驚小怪。如果硬要作出反駁:「時代不同,今天的年輕人沒那麼傻,這樣付出不值得!」中年人也會抗辯:「以前的人白手興家,置業過程流下不少汗水,不像今天很多父母幫忙付首期,年輕人買樓比當年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