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3
經濟日報
房屋短缺乃香港社會問題重中之重,而新一份施政報告就提到,特區政府會更廣泛應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MiC)興建簡約公屋,以紓解住屋短缺問題。對於MiC加上「簡約公屋」兩個新概念,引起不少討論及關注,身為建造業界一分子,正好趁這個好機會談談MiC建築法,讓市民大眾對這種創新建築方法有更全面的理解,從而釋除以此建成之「簡約公屋」的一些疑惑。
「組裝合成」建築法的特點是「先裝後嵌」,工程團隊會預先設計及生產每個樓宇單位的獨立模件(俗稱「盒仔」),然後所有建築工序會轉移到工地以外的廠房進行,包括飾面、裝置、配件組裝工序,以及大部分屋宇系統等,隨後再把這些預製組件運送至工地,最終裝嵌成整幢樓宇。
自2017年起,特區政府已開始推廣這種建築方法,目前全港至少有70個公私營建築項目採用此技術,例如深水埗組合社會房屋「南昌220」、將軍澳百勝角消防處紀律部隊宿舍、科學園「創新斗室」、東涌新填海區第99區公營房屋項目等。另外,現時亦有不少國家應用「組裝合成」建築法,興建不同類別的樓宇和土木工程項目,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即將於2023年完工的新加坡Avenue South Residence,其中兩座樓高56層的大廈,提供988個住宅單位,竣工後將成為全球最高以全混凝土建築的MiC項目。
廠房工地同步施工 效率大增
透過MiC建築法,可解決傳統建築施工的限制及挑戰。由於所有組件在廠房大量標準化生產後,再送往工地裝嵌,亦可與地基工程同步進行,從而減省近9成現場施工工序,加上裝嵌一個樓層一般只需數天,能夠把施工時間縮短近5成,大大提升建築效率,以及有效控制工程質素。
以本港項目為例,將軍澳百勝角消防處紀律部隊宿舍的興建工程,採用了MiC建築法,每層裝嵌時間只需5個工作天,每個單位內8成裝潢均在廠房完成,施工期比傳統建築法縮短9個月,即快3成,成本尚有節省空間,而工人生產力亦提升近一倍;相近例子如科學園「創新斗室」,亦同樣發揮作用,工人生產力大大提升4倍,足見這種新技術為工程進度帶來不少幫助。
結構安全保質素 減污降成本
雖然與傳統方式相比,MiC建築法建造過程看似較「簡單」,但實際上所有建築工序均要符合相關法例及安全規定,包括房屋抗風力須達到特定標準,有效抵禦十級颱風,亦會嚴格執行有關防火建築規例,結構安全與傳統公營房屋及其他建築物無異。
此外,MiC建築法亦有助降低建造成本,以及帶來不少環保效益,例如減少建築廢料及氣體排放、盡量避免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及能源耗損等;亦正因為現場施工程序得到簡化,自然可以降低建築過程受天氣條件、人手不足或工地限制等影響,提升工地安全,減少工業意外發生。
對於行政長官李家超任內首份《施政報告》內,提出5年內興建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讓輪候公屋多年的市民申請入住,而利用MiC建築法,無疑是提升建屋量的一個關鍵因素。
至於市民最關注的另一個問題--居住單位的質素,MiC建築法有利現場施工及廠房施工同步進行,因可預先設計好單位內的裝潢及所需設備,包括獨立廚廁、熱水爐、冷氣機等,現時香港的「組裝合成」模件,主要採用鋼結構及混凝土兩大類別,而以混凝土為MiC的主要結構,能減少主力牆身厚度,令室內可用空間及設計更見靈活。
事實上,為應對人口老化問題和逼在眉睫的勞工短缺危機,新加坡積極引進新興建築方法,減省人手和提高效率,大力推動MiC建築法,其中在公營房屋的使用率,更由2016年的6%急增至2020年的30%,促使在目標期內逾2萬個單位迅速落成。
採建築信息技術 擴發展空間
當然,MiC建築法仍存在一些挑戰,包括樓宇高度限制及儲存空間、跨境運輸及成本問題等;此外,施工工地面積有限、或附近道路狹窄,會難以搬運及裝嵌大型組件,特別本港道路闊度一般約為3.3米或更窄,若預製組件體積龐大,運送過程恐相當艱巨;加上現時本港仍未能設置自家廠房生產組件,以及儲存大型組件的足夠用地,大部分組件均須由內地廠房生產再運送至香港,影響成本控制。
盡管距離廣泛應用MiC建築法仍有一段路要走,不過本港建造業界正積極探索其發展空間及相應技術,例如有業界人士逐漸採用「建築信息模擬」(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BIM),加強管理整個工程項目的設計及施工周期,補足MiC建築法的部分問題;更有本地承建商與科研機構研發「混凝土MiC牆壁連接技術」,以促進本地MiC的發展空間。
倡建本地組件工廠 培訓業界
如要鼓勵本港更多工程項目廣泛使用這種技術,筆者期望政府應繼續研究「組裝合成」樓面面積及高度寬免的可行性,以及為業界預留土地或放寬土地改用條件,用作存放預製組件;同時考慮於香港建立「組裝合成」組件工廠,更需向業內人士提供適切培訓,提高業界在應用新技術方面的知識及技能。
總括來說,應用MiC建築法是建造業界新趨勢,若運用得宜,相信能達致「提速、提效、提量、提質」,特別應用在公營房屋項目,實有莫大裨益,不但能短時間內提供一定數量的房屋,以供有迫切需要者入住,更可填補傳統公屋興建期所造成的房屋短缺,有助紓緩基層家庭長時間輪候公屋的問題。
撰文 : 林健榮 香港建造商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