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4
經濟日報
施政報告提出兩大發展計劃,包括北部都會區及明日大嶼願景,將會繼續推進,且加大力度。劉勵超表明,一直支持明日大嶼願景。
涉及造價龐大的明日大嶼一直引起社會不少爭議,但他坦言,一直都支持計劃落實,因現在大部分用地重建時會增加地積比率,令到本港的發展密度頗高,惟明日大嶼為全新的土地來源,不需增加地積比率,可以避免產生「密密麻麻」的感覺、屏風效應及熱島效應等。
特首李家超指,將於今年內就計劃的填海範圍、土地用途、交通基建網絡及財務安排提出建議,預計明年開展環評程序,填海工程則將於2025年上馬,填海工程開展時間較原先預計約2026年縮減約1年。
私人版居屋不獲「包底」 增風險
另外,政府再推「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據了解,政府將來不會為計劃「包底」回購單位,他認為,以此推斷,如新計劃的單位落成後,其時的樓市表現不好,令單位滯銷,日後發展商所冒的風險或較舊計劃大。
此外,市場原憧憬的「減辣」夢落空,取而代之的是合資格人才在居港滿7年,並成永久居民後,置業時可獲退回印花稅。他認為,政府判斷樓市的方式與市民不同,當市民看到樓市有軟化迹象,便會很擔心,但政府不只着眼目前的樓市情況。假如樓價在「減辣」後,短期內再上升,並再重新新增「辣招」,屆時會讓人認為政府搖擺不定。他相信,政府想先觀察狀況,不想過急行動,並認為其處理手法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