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16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報道)內地業主就「停供」爛尾樓房貸規模愈來愈大,涉及樓盤數目已達一百零六個,內銀處於漩渦中心,股價連日捱沽,多家大行紛發報告評估對內銀影響。建銀的報告指出,雖多家內銀稱「停貸」涉及規模小、風險可控,但估計涉及的風險房貸高達兩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多家大行預測為高,只略低於高盛二點四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的預測,但較大摩預測的規模高。其報告於昨晨被外電引用後,建銀國際便已刪除,指因技術原因,未充分審核,導致該報告誤發予媒體,對此深感抱歉。
大和:「停貸」實際影響較想像小
高盛發表報告預測,內銀或有兩萬億元至二點四萬億元的抵押貸款面臨風險,鑑於買家首付額高,相信停貸涉及的房地產比例較小,相關買家做法是為獲得政府關注,以協助確保項目完工。建銀國際估計,以在建項目總建築面積一百億平方米,停貸面積約五億平方米,並按每平米一萬元均價和六成按揭比例計,估計涉及貸款金額約兩萬億元。
亦有大行的評估較保守,大和認為實際停還房貸的影響較大眾認為的更小,而此次出現房貸問題的城市多集中於較少開發地區,認為事件僅影響短期利潤,相信銀行有足夠能力應對風險。瑞銀報告估計,若所有拒還房貸轉換成不良貸款,約為七千四百一十億人民幣,假設內銀損失率為五成,將令銀行業稅前利潤降低四千一百一十億元人民幣。
大摩表示,事件對銀行不良貸款和盈利的影響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某些樓盤項目暫停的同時,一些項目建設會在未來幾年內恢復,預期未來兩年內,累計形成的不良貸款規模為每年一千億至五千二百億元,意味每年的抵押的不良貸款形成率會升十五至七十個基點。
對於內房市場下半年的發展,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表示,中國房地產市場有望於下半年恢復,但存在反覆和不確定性,消極力量主要來自房企風險外溢以及外部的不確定性,近期的「停貸」風波實際上就是房企風險外溢的表現,下半年房地產市場若要走向正循環,需要加大力度、加快步伐,採取果斷措施,包括化解金融風險、調整調控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