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界北鄉郊地區發展成「北部都會區」,過程中大興土木,難免需要大規模收地,政府「加碼賠償」解除阻礙的同時,還須多管齊下,容許私人參與一同發展,令到新界發展更為事半功倍。
收地作保育 賠償額倍增
按照政府估算,未來數年需要收地的700公頃土地之中,有多達逾9成來自北部都會區,顯示收地問題成為北部都會區成敗、能否順利落實的關鍵之一。
除了大量公私營房屋、工商業用地需要進行收地外,北部都會區所設立的3個合共2,000公頃的濕地公園,亦須收地多達700公頃,更觸及南生圍、豐樂圍等由發展商規劃多年的項目,要說服發展商接受收地殊不容易。
事實上,按照舊有收地機制,收地作保育本身難以分類,有機會只劃作「丁級」(其他類別)每呎收地金額僅得378元,甚至低於市場農地價格水平,對於發展商、地主難有吸引力,惟在改制之後,明確確保以「第2級別」作為收地作保育等用途,收地金額更大幅倍增至755多元水平,以總數收地700公頃計算,收購濕地所需的金額更高達500多億元,對於發展商而言亦較為理想。
藉標準補價 加快新區發展
在理順收地機制的同時,針對新發展區計劃,政府亦應彈性容許私人參與,包括在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及元朗南等計劃內,容許發展商參與原址換地,並且透過標準金額補地價等機制,加快整個補地價發展流程,從而加快落實北部都會區計劃。
作者:余敏欽
責任編輯:黃鑠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