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一月 15, 2025 星期三 天色良好 17° 58% 紅色火災危險警告

大灣區GBA專題:調控下去年倒V形走勢 官方轉吹暖風 樓價連跌4月 市場料今年回穩

【明報專訊】自2016年中央提出「房住不炒(房子只住不炒)」,內地樓市調控政策趨緊,去年如集中供地、一手住房備案價、二手住房參考價政策等新措施劍指房地產市場,加上內房面對「三條紅線」之下的資金緊張壓力,尤其去年下半年以來多間行內龍頭接連爆發負面消息,令2021年樓市呈現前高後低,大灣區9市亦不例外。2021年12月中原大灣區指數報124.93,連跌4個月並創去年2月以來新低;同時無論一二手樓市場也偏弱,5個灣區城市去年新樓銷量錄按年減少、深圳二手樓成交按年大跌逾五成,見15年新低。不過經歷了跌宕起伏的2021年後,隨着去年底中央釋出對樓市的正面信號,市場人士預計2022年樓市可望在政策調整糾偏之下逐漸修復,重回穩定狀態。 明報記者 陳子凌 年底人行降準未解困 中原料首季價跌量升 最新的12月份中原大灣區指數報124.93,較上月下跌1.28%,連跌4個月;個別城市看,內地9市當中,廣州、深圳、中山、惠州按月下跌,深圳指數更創一年低位;總結2021年,大灣區指數錄得3.8%升幅,低於2020年的5.2%及2019年的5.6%,是2018年中原推出大灣區指數以來升幅最差的一年。中原地產住宅部總裁陳永傑表示,去年初內地及香港開始接種疫苗,加快了經濟復蘇,樓價亦順勢而上,但下半年內地調控措施陸續出台,股樓俱跌,影響至今未止,12月份雖然人行降準,內房危機仍未解決,令大灣區城市樓價繼續受壓,且新變種病毒又來襲,相信樓價短期內將持續受壓,料今年第一季將出現價跌量升局面。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1年12月70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也反映,作為大灣區兩大中心城市的廣州及深圳,去年12月一手及二手樓銷售價格持續下跌。其中,廣州、深圳一手樓價格分別按月下降0.6%和0.1%、二手樓價格分別下降0.3%和0.4%。除價格下降,樓盤銷量也在一連串新調控措施下受壓。據內地地產中介平台廣州樂居綜合資料,大灣區9市除肇慶數據從缺,其餘8個城市去年一手樓總網簽量56.33萬間,按年跌12%,其中5個城市去年一手樓網簽量按年下跌,又以惠州、東莞跌逾三成情况最差。此外,雖然佛山錄逾10萬網簽量,但仍是近7年最低。另一方面,雖然廣州一手樓網簽量按年升9%,深圳更升15%,但這兩市去年分別在2月及8月推出二手住房成交參考價格機制整頓二手市場,導致二手樓成交量出現斷崖式下滑。 深圳二手成交跌半 佛山一手樓網簽7年低 據深圳房地產信息網統計,2021年深圳共成交約4.07萬間二手單位,按年大減57.3%,見近15年來新低。另據深圳市房地產中介協會統計到的二手房網簽數據,去年全深圳二手房網簽量4.44萬,相比2020年逾12萬的網簽量亦銳減63.1%,創下該協會有二手房網簽量統計以來新低。廣州自去年8月推二手樓參考價格機制後,下半年整個二手樓市場顯著低迷,雖然自11月底廣州出現房貸審批情况改善的因素,帶動成交量好轉,但據廣州中原研究發展部數據顯示,去年下半年廣州二手樓僅錄4.19萬宗成交,按年下降49.6%。 廣州土拍先熱後冷 民企退場剩國企 除了銷售層面的調控,去年全國實施集中供地的新土地拍賣形式,以期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的目標,但就如同整個地產市道先高後低一樣,去年集中供地出現先熱後冷。以廣州為例,去年三輪集中供地共成交78幅地皮,出售總金額約1778億元(人民幣,下同)。4月首輪供地百家齊放,近30間地產商搶42幅地皮,其中不乏廣東以外的地產商參與,競爭火熱之下,有4幅地皮以最高地價上限成交。但隨着調控政策趨緊,住宅市場下行,加上部分內房被揭資金受壓,9月的第二輪集中供地,48幅地皮出現25幅流拍,部分首輪供地現身的民營地產商身影消失,拿地企業多為央企國企,熱度比首輪已明顯下降;到12月的第三輪集中供地,拍賣地皮大幅減少至17幅,且除了一間民企星河控股外,其餘清一色是央企和國企,且13幅地皮只以底價成交。 上月中央提「租購並舉」「良性循環」 重拳調控之下,去年9月恒大(3333)爆煲事件及之後接連有大型地產商資金周轉困難的消息湧現,市場亦開始擔心樓市調控會否「用藥過猛」而發生系統性風險。不過12月中央陸續釋出正面信號,首先是12月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要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合理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同日人行宣布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1.2萬億元。其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對房地產行業的定調除堅持「房住不炒」,還提出加強預期引導,堅持租購並舉;12月27日召開的2022年人行工作會議,進一步指出要「穩妥實施好房地產金融審慎管理制度,促進房地產業良性循環和健康發展」。另據銀保監及人行數據,去年11月末房地產貸款按年增長8.4%,而個人住房貸款餘額為38.1萬億元,當月增加4013億元,較10月多增532億元,表明金融機構對房地產融資及個人房貸批核情况持續改善。 經過跌宕起伏的2021年,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與過去的樓市遇冷不同的是,2021年的市場迅速降溫與房企信用緊密關聯,隨着國家進一步收緊地產開發貸款,導致地產商融資規模明顯下降,債務違約風險突顯,同時信貸收緊也導致買家申請個人房貸難度增加,房企資金鏈壓力驟增,進一步導致房企信用違約頻發,形成惡性循環。嚴躍進說,中央針對房地產行業「良性循環」的表述是近年首次提及,釋放出很強的信號意義,對重建行業信心、解決當前行業遇到的問題都有重要作用,尤其最近包括人行及住建部在內的中央部委,關於房地產提及最多的就是穩與良性循環,預計會是今年房地產調控的主要思路。 分析料將加審批按揭 延展地產商債務 社科院房地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尹中立則認為,支持商品房市場更好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這句話,是中央對房地產行業實現良性循環提出的對策。按照該思路,今年按揭貸款會得到支持,審批速度會適度加快,有些地產商企業的債務會得到延展期以緩解行業流動性風險。而隨着政策的調整糾偏與信貸額度的相對寬容,市場有望在修復中重回穩定狀態,進而走向良性循環。 至於官方對良性循環的解讀,據住建部長王蒙徽對官媒新華社表示,一要保持調控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繼續穩妥實施房地產長效機制,努力做到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二要增強調控政策協調性、精準性,加強金融、土地、市場監管等調控政策的協同;三要處置個別龍頭地產商房地產項目逾期交付風險,以保交樓、保民生、保穩定為首要目標;四是持續整頓規範房地產市場秩序,完善市場監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