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8
經濟日報
撰文:唐榮
欄名:專家樓論
今年6月,特首發表上任後第二份「施政匯報」中提到:「經過多方努力,我們的措施已初見成效,樓市在過去一年漸見穩定。自新一輪需求管理措施於2013年2月推出後,截至2014年4月,整體樓價平均每月僅輕微上升0.1%,比2013年首兩個月(即推出有關措施前)平均每月上升2.7%大幅減少。住宅物業價格在今年第一季亦輕微下跌約0.6%。」
不過,這些描述俱往矣!
表一是2013年2月政府最後推出需求管理措施雙倍印花稅前,差餉物業估價署私人住宅價格指數,半年就累升10.2%,至於特首所描述出招前的兩個情況,按月分別上升2.2%及3.2%,達到平均每月2.7%的升幅。
買家只問總價 不管呎價
那最近的6個月情況又如何?表二是最新6個月的私人住宅價格指數,累升約為4.6%,似乎低於去年初出招前的樓價上升幅度。不過,值得留意的是,最新今年7月相較6月的指數升幅已達到2.2%,其實已等同於去年出招前一個月的按月升幅,即2013年1月的上漲幅度。
過去數月,樓價按月上升幅度持續擴大,最近7月數字更可以急升來形容,造成這種情況,或多或少與現時市場入市買家多傾向只問總價、不管呎價有關,只要單位符合個人可負擔水平,便選擇入市,極少考慮呎價的問題。
正如上周文章提到的,以豪宅呎租租用迷你單位、超高價買開放式單位、甚至發展商的一手定價亦出現一,兩房單位較三房單位呎價更高的情況,這類高價購買或租用細單位的成交偏多,導致中小型單位的價格指數升幅凌厲,表三是各類單位今年7月較6月的上升情況,價格方面,可以看到A類單位的數據,而B類升幅亦緊隨其後。
若再升 政府會否出招?
細單位創造高價,租金亦如此,升幅最大的是B類單位,A及C類緊貼。因為整體樓價或租金較低,反而平均呎價租金被忽視或不作考慮,反正總價可負擔,結果持續出現創新高價位,指數以呎價推算,自然帶動指數不斷攀升。這個趨勢仍未改變,如果下個月續升,而又急升超過3%以上,那便等同去年最後出招前的升幅,會否促使港府出招遏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