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4
明報
【明報專訊】一些80後或90後的年輕人,畢業後出來社會工作以來,只看到2003年至今香港樓價大漲小回,便以為樓價只升不跌。兩名資深物業投資者——梁國雄和劉翠芳,自言看盡香港樓市的升升跌跌,同認為香港樓價現時偏高,值博率則偏低,近年不斷減磅,將資金改投股票、外匯和債券,配合槓桿操作,單是購入的債券每年收息已超過10厘。至於物業投資,則只會在碰上有高回報的商業筍盤時才會出手,兩人最近便同時購入北角的「英皇大道商場」舖位,同樣透過槓桿操作,收取8厘以上的租金回報。
擁有會計師專業資格的梁國雄,早年跟隨他稱為「老闆」的合作伙伴北上投資包括地產、基建等項目,因成績不突出,於2000年開始進軍香港的樓市。梁表示,與「老闆」合伙購入的數十個住宅單位,主要是長揸收租,而自己個人購入的數十個單位,有長揸,也有短炒,也曾投資車位、寫字樓和極小量的舖位。
「上升空間有限 下跌空間大」
梁國雄認為,「香港現時的住宅樓價肯定偏高,以市民收入與樓價的比例計算,已高於1997年的危險水平,現時所謂供樓負擔水平低,只是低息使然,但大家知道如此的超低息,始終會回升,屆時樓價便一定受壓。」
梁說,他會以upside limit,downside substantial(上升空間有限,下跌空間大)來形容現時的住宅樓市,「以現時豪宅僅1厘左右,一般住宅只2厘多的租金回報率,一旦利率回升,現時的高樓價肯定unsustainable(不可持續),即是值博率偏低,所以近年不斷減持住宅物業,只會留意一些可提較高租金回報的商用物業,最近便購入北角英皇道的劏場舖位。」
透過槓桿操作 每年賺雙位數回報
他又表示,他和公司在減持物業後,套現了大筆資金,並不是沒有出路,既有投資股票和外匯,也有一些衍生工具,高息債更是主力。「我和公司買了不少企業債,較低息有3厘至4厘,高息則有10厘以上,平均也有6厘多,只要做1至2倍或再高一點的槓桿,如購入中信泰富和世茂房產的債券,風險有限,透過槓桿操作,近年每年都能提供雙位數字的息率回報,十分理想。」
昨天進行訪問期間,梁國雄便透過電話向其經紀下達指令,以150萬美元競投海通發行的債券,預期息率可介乎4.2厘至4.5厘。「海通面值150萬美元的債券,容許只付按金30萬美元,便可透過槓桿買入,如此扣除融資成本,每年派息回報便高於10厘,遠遠高於買樓收租。」
住宅加按融資 轉投高息債
事實上,梁也正為一批沒有按揭的住宅申請按揭融資,預計融資額可達物業估值的五成,按息可低於2厘,並計劃將有關融資用來購入高息的金融資產。他教路,「如購入高息債,要了解有關公司沒有不能付息或償還本金的風險,所以也不能購入太高息的債券。另外,也要分散投資,如我便買入數十隻不同的企業債,一旦個別企業出事,也不會全軍覆沒。而為了進一步分散風險,我也會寧願多付一些手續費,透過融資購入高息債券基金,因有關基金持有大量不同的債券,可將風險進一步分散。」
他認為,只要將資金分配得好,自然既可得到高息回報,也能分散風險。「我也購入了一些印度以至俄羅斯的金融資產,最重要是控制好注碼。」
梁又表示,如真的只鍾情「磚頭」,也可如他的將部分資金投資海外物業,如澳洲、馬來西亞,以及英國等。「澳洲樓價仍有上升空間,而大馬樓市可算才剛起步,至於英國樓價,暫時可能要唞一唞。」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