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5
太陽報
特首新一份施政報告承諾市民「一定有得住」,以長遠房屋策略十年建47萬單位為目標,透過短中期的措施,包括提升某些地區的可發展密度,改劃GIC及綠化地帶用地為住宅用途,放寬薄扶林區發展限制 (包括重建華富邨) 及引入仲裁機制去解決補地價的「死結」等,有估計未來十年有多達49萬個住宅單位應市,長策會的十年建屋目標將可超標達成。
放寬密度 改劃用途
長策會建屋目標以十年為期,能否達標關鍵在於中短期措施。新措施當中最快速而在政府較可控制範圍內的,應該是放寬密度及改劃用地。
除港島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及九龍半島這些人口稠密地區之外,其他地區的准許最高住宅用地地積比率均會上調約兩成,新市鎮地積比平均由5倍增至6倍,每幅地在發展前均須經城規會審批。改劃用地方面,今年加推80幅用地,當中由GIC轉成住宅用地的佔57幅,其餘以由綠化地帶轉作住宅用途為主,最矚目的是粉嶺皇后山用地,當局決定把土地建住宅。
薄扶林區發展受制於港府當年一項行政限制,主要因為交通條件及斜坡等理由,發展該區土地被凍結/限制。今次決定局部放寬該區發展限制,主要是針對重建華富邨及附近5幅土地建公營房屋包括公屋及居屋等。
這些發展共可提供約20,000個單位,是未來港島區同類房屋供應的主要來源,有華富邨居民要求重建後返回新邨居住,相信在分批重建下,或可適當安排。由於港鐵發展到南區,附近地區交通改善,是釋放發展潛力的其中一項先決條件,未悉港府會否同步放寬該區的私人發展。
及早籌劃新人工島
有評論認為開發大嶼山及新人工島等屬長遠計劃,一來居民及環保人士未必支持,二來遠水不能救近火,但筆者認為有必要在現階段作籌劃,愈遲籌劃,只會愈遲完成。筆者對「東大嶼山都會」這新人工島很感興趣,因透過跨海大橋等,把港島及大嶼山於陸路上連結在一起,將是下一世紀香港新希望所在,未來的基建投資將提供大量商機及就業崗位。
香港專業人士協會副主席及註冊專業測量師(產業測量) 陳東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