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03
經濟日報
撰文:唐榮
欄名:專家樓論
上周末,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接受《經濟日報》專訪時透露,因應消費物價指數和樓價上升,會研究上調二人或以上的白表申請人的入息上限最少11%、至逾4.8萬至5萬元。
另外,資助房屋小組研究增加居屋折扣率到35%至40%。
月入如果到達5萬元,其實可以購入頗高價位的私人樓,看看不同的情況:
1. 沒有任何需求管理的按揭措施前
假設首期充裕,基本可以月入一半供樓,沒有任何按揭限制條件,大約最高可以買入830萬元物業,條件包括七成按揭、2.1%利息、分25年期,貸款581萬元,月供24,910元。
2. 在需求管理按揭措施下
壓力測試加3%、另不超過月入60%,不過還有一個問題,700萬元以上物業,最高只能借500萬元,換言之,條件是貸款500萬元,2.1%利息、25年期,月供21,437元,有關供款加3%利息後亦不超過壓力測試。
月入5萬 已有力購私樓兩房
換言之,只要首期充足,月入5萬元,其實已經可以購買不少中價物業,而又順利通過壓力測試,反正只借500萬元,這樣的可承擔的樓價水平,其實已足夠在全港任何一區購買一個兩房的私人住宅單位,為何還要提供購買居屋的機會?
如果現時香港居屋供應充裕,未來多年能夠保持穩定,每年有頗大數量推出市場,甚至每期居屋均餘下一些未售單位,唐榮不反對有關建議,但據了解,現屆政府定下於2024年前興建8萬個居屋單位目標,但在2020年前暫只有逾8,700個居屋單位供應。
供應緊絀 未有餘力幫更多人
而今年底的2,000餘伙新居屋,是把未來的供應挪前,為要滿足市民訴求,礙於形勢推售較遠期的居屋樓花,換言之,居屋供應仍是捉襟見肘,完全未達有餘力幫更多人的水平,但若新居屋提高入息上限,肯定無形中增加潛在可申請居屋人士的數量。
統計處資料顯示,月入4.5萬至4.999萬元,所有住戶約有8.09萬戶,若當中有一成有興趣,便增加8,000的申請者、若兩成便是1.6萬個家庭申請,即使扣減一人家庭的4,300戶,仍有76,600戶。
若只計算2人家庭,亦約有1.7萬戶,一成是1,700戶申請者、兩成是3,400戶,因調高入息使居屋增加的競逐者其實不少,而唐榮計算上述的按揭數字正是要指出,到達有關的月入水平,在私人住宅市場仍有足夠選擇。
政府的資助房屋政策,何處落閘當然不容易,居屋調高入息上限,當然能讓更多人受惠,但究竟要到達哪一個水平,尤其是居屋已有一段長時間沒有供應,市民或「餓盤」已久,而今年只有區區2,000餘伙,是否要一下子大幅擴大申請群。
擴大申請群 可稍紓市民不滿
當然,擴大入息限額,更多符合申請條件,或有政治社會任務,如讓更多人可購買,自然可稍稍紓緩對高樓價不滿,比較高薪仍有機會選購居屋,自然樂見其成,而且,提供居屋抽獎機會,或有機會暫時凍結小型單位的瘋搶潮,讓市民投入居屋大「抽獎」的活動,不少準買家相信多會入紙博一博,稍緩入市私人樓的決定。
當然,後遺症是申請族群又會進一步擴大,理論上,「中獎」的機會勢將減低,在居屋供應有限、全新居屋第一次登場,是否應走這一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