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4
經濟日報
撰文:唐榮
欄名:專家樓論
聞說,未來公營房屋供應的數字,極難計算清楚,因為土地籌備中、規劃在變更中、甚至公營房屋中公屋及居屋的比例亦可能要調整安排。
所以,一般採用5年作為有關建屋(即落成)計劃的推進過程。
所以,運輸及房屋局局長上周提到,未來首5年(2014至2018年)的公營房屋,包括公屋及居屋建屋量為8萬個、其後5年(2019至2023年)達20萬個。如果希望簡單地掌握這個數字,可以這樣解讀:
2019至23 平均年建4萬公營屋
•2014至2018年,公屋及居屋8萬伙,平均公屋每年1.5萬伙計算,5年合計7.5萬伙。而居屋平均每年1,000伙計算,5年約5,000伙。公營房屋平均每年建1.6萬伙,5年變成8萬伙。
•2019至2023年,公屋及居屋由8萬伙急升至20萬伙,平均每年公營房屋的建屋量約由1.6萬伙升至4萬伙,平均每年大幅增加2.4萬伙。
•2019至2023年計每年4萬伙公營房屋,極有可能依市況彈性調整公屋及居屋比例,五五比是公屋居屋各2萬伙,六四比是公屋2.4萬伙、居屋1.6萬伙,七三比是公屋2.8萬伙、居屋1.2萬伙。
附表是2003/04年度至2017/18年度,合共15年的公營房屋落成量,包括已落成及預測落成的數字,對過去10年及未來5的公營房屋量有更充分的掌握,簡單地理解,這十多年,公營房屋供應主力在房委,而香港仍在公營房屋落成的低潮期,持續只有1萬多伙落成。
不過,自2015/16年度起,連續3年落成量將逐步邁向高峰,包括突破2萬伙的水平,如果一如官方預測,2019年起進入公營房屋落成高峰期,是緩步上升?還是突增至4萬伙?那要看這一、兩年的覓地能力。
私人參建機制 會否引入?
不過,如果回顧過去10年,房委房協合計,每年建成的公營房屋絕大部分時間都在2萬伙以下,兩家機構能否應付大幅增加的建屋量?若無法應付,是否會引入私人參建居屋、混合式等等過去的資助房屋發展機制?這些相信都成為未來一年的關注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