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六月 17, 2024 星期一 大致多雲 29° 86%

降低建屋成本 樓價有望下調

2014-08-26    經濟日報
撰文:柯興捷 富山地產行政總裁 欄名:專家論市 近期細碼樓不斷出現癲價成交,確實令人感到不安,難以理解,但仍有不少人繼續以供應不足去解釋樓價攀升的現象,我覺得是陳腔濫調,原因是住宅供應短缺,已非始於今天。 反而在梁特首上場以後,連市區細地也設法起牙籤公屋,因此,供應短缺的現象,只會逐漸得到紓緩,而不會進一步惡化。 究竟是甚麼原因刺激買家不約而同入市,推動最近細碼樓屢創癲價呢?我認為建築成本的嫌疑最大。 早在今年初,發展商在旗下新樓盤的發布會上,便主動公開私樓的建築成本,每呎普遍在3,000、4,000元,豪宅項目更達到5,000元以上。發展商公開建築成本的目的,我猜想是要令買家確信新樓水位有限,所以售價不可能再有下調空間。果然,各大一手樓盤的銷情大有起色,買家顯然已接受發展商的說法,相信入市不再吃虧所致。 到了今年6月中旬,房委會也公布了新居屋的粗略成本造價,每單位約介乎87萬元至165萬元,同時,更指出一個公屋單位建造費用是70萬元,如果地盤偏遠,建造費可能更高達100萬元一單位。 適量輸入外勞 工資合理化 試以中小住宅例子說明建築成本對造價高低的重要性,就以屯門區的純住宅地皮為例,平均樓面價每呎約3,000元,再加建築成本下限每呎3,000元,建造成本每呎已超6,000元,當中建築成本相對比重達50%,當然對日後發展商的定價考慮,舉足輕重,大有影響。 因此,要弱化樓價上升動力,除了要設法增加土地供應之外,還必須從減低建築成本着手,而建築成本包含建材和工資兩部分,各佔成本一半,由於建材是進口的,價格取決於市場供求,香港政府確實無能為力。 但是,我們的確可以透過適量輸入外地勞工,參與建造公營房屋,通過將建築工資合理化,降低建屋成本,讓基層市民繼續有機會以較低價錢購買居屋上車,或者入住廉租的公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