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19
經濟日報
撰文:唐榮
欄名:專家樓論
今年中環甲廈租務似乎出現新趨勢,逾半主要租務成交均來自中資機構,預計因看準滬港通商機,反而歐美金融機構,卻仍在收縮成本而把部分業務遷出中區,形成中區商廈新格局。
中環甲廈租金,向來是全港商廈,以至香港經濟的指標,反映機構營商環境、投資氣氛等。兩年多前,中環受環球金融氣氛欠佳,以及歐債危機等因素拖累,兩年多來中環商廈租金調整逾1成。
歐美大行棄租 嚴控成本
今年中區租金漸企穩,據第一太平戴維斯資料顯示,中環整體商廈租金連續兩季下跌,但下跌幅度僅分別為0.6%及0.9%,只屬輕微下調,反映調整漸入尾聲,有企穩迹象,而中環空置率最新為4.4%,一般而言,空置率低於5%,仍屬偏低水平,可見中環商廈租務情況,較過往兩年理想。
傳統以來,中環是各大國際投資銀行、金融機構聚集之地,今時今日其金融中心地位當然依舊,但外資租用樓面取態上,卻與以往有分別,規模上明顯稍減。
以近期為例,據彭博日前報道,蘇格蘭皇家銀行(RBS),放棄兩層原租用的中環AIA Central甲廈樓面,涉及2.6萬平方呎,日後搬至港島東,彭博指,美國經濟復甦仍僅平穩,而歐債危機未完全解除,令環球金融機構,對成本控制非常嚴謹,故減少租用中區樓面。
另一個案是花旗銀行(Citibank),較早前以54億元購入觀塘One Bay East全幢商廈作日後自用,以該集團在港租用60萬平方呎樓面,包括中環花旗銀行廣場,實在不難預期,購入商廈長線避免中環租貴,日後會把部分核心區所租用商廈之部門,搬至東九龍。
此外,法國巴黎銀行(BNP)亦放棄租用中環交易廣場3期3層樓面。從外資大行的取態,得出結論是仍在縮減成本,故從遷出中環貴租樓面着手。
外資銀行紛減少租用樓面,為何空置率及租金沒有隨之明顯下跌?據萊坊資料顯示,今年中環超甲廈(國金2期、交易廣場、怡和大廈等)呎租,按去年同期升3.6%,不跌反升,應與中資機構積極擴充有關。
仲量聯行數據指,今年第二季,中資機構合共租用79,600平方呎中區甲廈樓面,比例相當高,而綜合代理行數字,本年中環1萬平方呎樓面的成交,約5成屬中資機構承租,而低於1萬平方呎樓面的成交,中資所佔比率更高。值得留意的是,中資機構租用之積極,基本上集中在中區,其他商業區,如灣仔、港島東等,少有中資落戶。
券商早着先機 迎滬港通
中資今年大舉進攻,實在與滬港通快將落實不無關係,自從滬港通年初曝光,預期股票交投勢必增加,中資證券行早着先機,先有龍頭行如招商銀行、國信證券、海通證券等增租樓面,到近日滬港通細節出台,以及快將實行,二線金融機構接力,甚至有新成立的中資機構,承租甲廈樓面。
結果,市場陸續出現歐美大行棄租樓面,中資機構頂上的情況,而商廈出租率得以維持平穩至高水平,業主減租吸客誘因不大,令租金企穩。今年中環甲廈罕有地以中資作帶動,相信下半年格局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