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為中長期土地供應選項,曾負責多項填海工程的利基控股(00240)主席單偉彪稱,填海效益大、工程時間可預算,認為只要社會有共識進行幾個大型填海計劃,15年內能解決基本房屋問題。
土地供應「大辯論」展開,當中近岸填海及東大嶼人工島填海計劃獲納入中長期的兩個選項,而目前政府透過填海開拓東涌新市鎮拓展,負責這項填海工程的承建商利基控股,公司主席單偉彪日前接受本報訪問。
填海區屬重新規劃 容納人口多
單偉彪稱,填海的效益大,只要政府或社會共識進行幾個大型填海,15年內能解決基本問題,填海可以容納的人多,如東涌填海只有130公頃,規模只是很少,但仍能夠提供4萬伙供應。
「過往發展沙田、東涌、大埔等新市鎮容納超過100萬人,而政府只要日後規劃新市鎮,即使規模少一半,每個容納50萬人,這樣只要兩個相若規模的新市鎮,便能夠解決現時的居住問題。」單偉彪說。
雖然外界憂慮填海時間長,遠水難救近火,惟單偉彪稱,時間性來說填海有確實日期能供應土地,並不會如其他土地選項般,「行前兩步退後一步」,容易有阻滯,而填海區屬於重新規劃,不會有太多限制,相較搬遷貨櫃碼頭,難免一環扣一環引起其他問題。
至於填海成本方面,單偉彪稱,「東涌填海工程簽約的工程金額120億元,但我估計結果最終可能不到120億,因為工程內預算了很多不可預測的應急費用。」
填海工程技術先進 影響屬可控
即使以120億元工程費用計算,以所能提供的4萬伙供應,以及商業及社區設施等衡量,每平方呎的工程成本可能只有數百元,相較現時新市鎮地價動輒5,000至6,000元,只屬於小數目,亦較新界收地等選項便宜。
至於公眾及環保團體關注的海洋生態問題,單偉彪稱,現時的工程技術很先進,雖然難以達百分百零影響,但認為影響屬於可控。
過往填海技術是將所有海床淤泥挖走,但由港珠澳大橋人工島開始已經不再挖走淤泥,後來在機場第三條跑道利用新技術,透過每隔4至5米在海床打下很多細的樁柱,然後灌進英泥與海泥混和,令其變得凝固,令填海的承重能力增加,技術在韓國、日本已經使用得相當成熟。
單偉彪稱,同意社會應該關注環保、可持續發展,但不認同「不可以碰」、不可以填海這種方式去做,認為可以由環保人士與政府、顧問公司合作一起商討,探討能否有一個比較合適填海方式。
撰文 : 余敏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