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1
經濟日報
政府加碼清拆補償方案,最終能否打動受影響的居民,加快落實措施,還是未知之數。有分析指,對此並不樂觀,認為在現時樓市高企的情況下,即使以新方案亦不容易爭取公眾支持。
新公布的賠償方案,可以說是多面出擊,包括房協提供安置屋邨,是針對想上樓的住戶有更多選擇。
補償隨樓價上調 避免離地
至於一部分居住年期較短的居民,在原本舊方案不獲賠償、難免會作出反對,新方案則改為可提供部分的特惠補償,將受惠面擴大,有利降低反對聲音。
將特惠補償金額進行改革,按照每年兩次更新的差餉租值調整,補償金額上調至6萬至120萬元,不但是透過「銀彈」政策,希望釋除居民的反對情緒,亦是制度上改變過往固定60萬元的安排,令補償金額上限能隨樓價、租金上升而自動上調,避免政策「離地」。
然而,一系列的改革是否足以說服受影響居民接受則仍有待觀望。例如有測量師認為,寮屋業主在地方居住多年,即使毋須資產審查「上樓」,惟日後由業主變公屋租戶,未必每個人能接受,認為應該提供上樓安置加特惠補償的完整方案,才能讓公眾接受。
至於經常協助新界受清拆影響居民的立法會議員朱凱迪則指,新安排令新界非原居民待遇改善是好事,但期望將來與原居民待遇看齊,搬村安排可令村民在附近聚居,又期望當局以「先棕後綠」原則發展新界土地。
最高補償120萬 置業仍吃力
事實上,按照現時樓價高企,上車盤動輒400萬至500萬元,相較特惠補償最高金額亦不過120萬元,要作為買樓首期仍相當吃力,很有可能影響居民接受程度。
至於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則解釋,若有受影響住戶未能受惠「上樓」,當局會有金錢補助,但並非用來「購買另一層樓」。
撰文 : 余敏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