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27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報道)土地專責小組昨日正式就十八個土地供應選項,展開為期五個月的公眾諮詢。諮詢文件直言政府早年的土地估算「偏向保守」,預計本港土地短缺遠超一千二百公頃,現有規劃不足以建立土地儲備。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形容,本港土地問題達到水深火熱的地步,必需要多管齊下,持續穩定增加土地供應,更形容無一個選擇是無痛,呼籲社會拿出勇氣,凝聚共識。
土地專責小組推出的諮詢文件,題為「增闢土地,你我抉擇」,長達七十六頁紙,指出「貴、細、擠」是不少市民面對的居住苦況,增加土地供應刻不容緩。小組將十八個有潛力提供額外土地的選項分為三類,其中納入「短中期」選項,即未來十年有潛力提供額外土地的選項有四個,包括棕地發展、利用私人新界農地儲備、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以及重置或整合佔地廣的康樂設施。
其中利用新界農地儲備的選項,小組估計大型發展商合共擁有不少於一千公頃的新界農地,建議由政府提供基建,發展商提供農地發展房屋,但需要提供一定數目的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強調,小組對各土地選項沒有前設,但稱假如要用私人新界農地儲備,政府需要有獨立機制,確保政府的公帑投入,能換回一定比例的公營房屋,需要設立獨立架構及社會認可的公平、透明、公開機制,以釋除官商勾結的疑慮。
「中長期」選項方面,即未來十至三十年有潛力提供額外土地的選項,則共有六個,包括維港以外近岸填海、發展東大嶼都會、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間、新界開發更多新發展區、發展內河碼頭用地,以及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兩個試點。
諮詢文件花了大篇幅指規劃署三年前的《香港2030+》研究,顯示本港長遠欠缺一千二百公頃土地,小組認為估算「偏向保守」,實際土地短缺數字,要遠較有關數字為高。而當中約八百一十五公頃的土地短缺,更早在二〇二六年之前,便會出現。
文件亦指若市民有共識要「住鬆啲、住大啲」,增加目前人均一百六十多方呎的居住面積中位數,就需要更多可發展土地;倘若只是滿足現有的「規劃短缺」,長遠不足建立土地儲備。
諮詢文件亦特別提到,公營房屋問題相對突出及嚴峻,若土地供應未能適時填補需求,缺口將進一步擴大,公屋輪候時間無可避免再延長,私人住宅租金及價格亦可能持續上升;而現有的公營房屋不斷老化,政府亦可能低估其重建需要。
小組主席黃遠輝形容,本港土地短缺問題已逼在眉睫,水深火熱,即使全數落實短中期供應的四個選項,亦無法完全彌補在二六年所出現的供應缺口,認為要解決土地房屋短缺,只有持續穩定增加土地供應,更要多管齊下。他強調沒一個選擇是無痛,社會要有勇氣作出決定。副主席黃澤恩補充近年不少部門提出一些廣為市民接受的新政策,令社會需要增建不少設施,如幼稚園、安老院等,進一步增加對土地的需求。
特首林鄭月娥昨晚表示,本港土地供應不足,對選項欠缺共識,以致長期議而不缺,希望透過大辯論去討論這個重大課題,提升認知、梳理十八個選項、分析利弊,令社會正面討論這個重大課題。她承認,專責小組在開展工作前已有重大爭議,相信要在社會建立完全共識十分困難,但希望經過未來五個月理性討論,及專責小組不斷與各界商討,可以建立大致及相對的共識,讓土地工作不要再議而不決,裹足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