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九月 20, 2024 星期五 短暫陽光 有驟雨 32° 68%

黃遠輝:解土地荒沒有無痛選項 須多管齊下 團體質疑營造恐慌

【明報專訊】為期5個月的「土地供應大辯論」昨日開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18個土地供應選項諮詢公眾。小組主席黃遠輝表示,土地短缺遠較政府估算的1200公頃嚴重,未來8年即至2026年更出現815公頃「土地荒」,解決方法是持續增加土地供應,「多管齊下是必然方向」,「沒有一個選項是無痛」,呼籲社會拿出勇氣作決定。有關注團體質疑,政府刻意營造缺地恐慌,批評諮詢文件具前設,傾向公私營合作等較具爭議選項。 林鄭盼社會建立大致共識 特首林鄭月娥昨表示,要在社會上對開拓土地方案建立完全共識,看來非常困難,但希望透過5個月理性討論,能夠建立到大致或相對的共識,讓土地供應工作不再議而不決,裹足不前。 去年9月展開工作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討論7個多月後昨正式展開公眾諮詢,諮詢文件76頁,主題為「增闢土地,你我抉擇」,分6個章節按土地短缺規模、供應迫切性及欠缺土地種類,論述本港面對的「土地荒」問題,並以短中期、中長期及概念性三大類別,提出18個土地供應選項。 在18個選項中,以包括發展粉嶺高球場在內的私人遊樂場契約用地、填海所佔篇幅最多,各佔6頁;發展棕地及透過公私營合作發展新界私人農地亦各佔4頁。撇除未確定的概念建議,按文件資料推算,若全數發展短中期及中長期10個選項,涉及新增土地最少4000公頃。 土地組﹕政府未計市民「住大啲」訴求 黃遠輝表示,專責小組檢視政府《2030+》研究針對土地需求的評估後,認為並無計及市民希望「住大啲」的訴求,亦無考慮人口老化所需更多醫療及安老設施,加上需建立土地儲備以滿足社會發展等,相信本港土地短缺遠較政府所估算的1200公頃高;若目前政府推展的新發展區及改劃用地出現延誤或減少規模,土地缺口將進一步擴大。 文件顯示,1200公頃土地短缺中,約815公頃將於2026年前出現,包括欠缺108公頃住宅用地、135公頃經濟用地及572公頃基建和設施用地。黃遠輝說,造成今日土地短缺困局,是過去一段時間覓地造地工作停滯不前,以填海為例,1985年至2000年填海共3000公頃,年均約200公頃;但2001年至2015年只填海約690公頃,即年均40多公頃,下跌八成。他指出,土地短缺已衍生房屋供求失衡等問題,造成目前樓價高「上車」難、公屋輪候時間長達4.7年,以及有近21萬市民居住「劏房」。 「解決王道」持續穩定增加供應 黃遠輝形容,本港土地房屋問題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解決的王道是持續穩定增加土地供應,「沒有單一方案能解決所有問題,多管齊下是必然方向」,所有方案均對不同持份者帶來不同程度影響,「沒有一個選項是無痛,尋找平衡不易,但我們要拿出勇氣,亦要作出決定」。他又稱,即使今天全數發展4個短中期選項,短期亦不能填補即將面對的815公頃土地缺口,重申社會再沒有拖延的空間,期望透過公眾諮詢收窄分歧。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表示,政府在土地供應短缺數字「搬龍門」,由以往稱欠缺1200公頃,到近日稱至2026年欠缺800公頃,「究竟要找多少土地才足夠?令公眾很混淆」。他質疑政府營造缺地恐慌,目的是推動公私營發展、填海及發展郊野公園等較爭議選項。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尹兆堅憂慮政府早有前設,認為政府應盡快收回粉嶺高球場建屋,並質疑諮詢文件意圖引導公眾支持公私營發展,期望專責小組能夠持平。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