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供應諮詢中長期選項之中,規模最大為東大嶼都會人工島計劃,有豐富興建人工島經驗的日本,亦曾興建神戶港灣及六甲人工島作商住發展,額外提供近千公頃土地,值得本港借鏡。
在土地供應諮詢的6項中長期選項之中,便包括近岸填海,以及中部水域的東大嶼都會人工島計劃,後者涉及的土地潛力多達1,000公頃,屬於中長期選項中規模最大的一個,亦接近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提出的至少1,200公頃供應目標。
與近岸填海不同,興建離岸人工島在規模上較具彈性,對於現有社區影響亦較細,而本港過去亦有人工島的經驗,包括赤鱲角機場及港珠澳大橋的香港口岸均屬人工島,但兩者都主要作交通用途。
填海造島 成全球增供應潮流
海外方面,近年人工島已成為各地增加土地供應的潮流,包括中東杜拜、新加坡、馬來西亞均先後興建人工島,而屬於世界上填海面積最多的國家日本,至今興建逾10座人工島作機場、商業,以至住宅區用途。
當中神戶市過往分別興建港灣(436公頃)及六甲(580公頃)兩座人工島,提供多達1,016公頃土地作發展(相當於4個長洲),分別歷時15及20年時間興建,至今發展成為住宅、商業區及物流中心,提供逾萬伙住宅,容納3萬至4萬人居住。
在1966年至1981年興建的港灣人工島,是以「移山填海」形式興建,將神戶後方的山丘削平,利用得來的泥土興建人工島。人工島建成後首階段先遷入集裝箱倉庫等設施,其後逐步發展住宅及商業區等。
相較之下,香港構思中的位於交椅洲的東大嶼都會人工島,雖然填海面積相近,但屬於高密度發展,預計容納多達50萬至70萬人,為神戶人工島的11倍至16倍,預計在交通運輸上的挑戰更大。
建築師、城市設計學會前會長林雲峯認為,世界各地都透過填海、人工島解決土地問題,認為亦可以成為香港增加供應的方法,而大嶼山興建人工島最大挑戰是交通配套,但相信該地點可透過隧道、鐵路接駁港島區,相當有發展潛力。
2026年前 仍缺815公頃土地
另外,土地供應諮詢將於明天(26日)展開,據了解,諮詢文件以「增闢土地,你我抉擇」為主題,幅篇長約80頁,將會在開首提及本港土地供應短缺情況及18個選項的優劣。
文件指,截至2026年前土地供應短缺約815公頃,當中住宅用地缺少108公頃,公私營房屋分別欠缺49和59公頃;而在2026年後,公營房屋土地短缺情況將進一步擴大至72公頃,而私人住宅土地短缺收窄至50公頃,基建及設施用地則短缺572公頃。
因此,小組建議,建立土儲並繼續現有增土地供應的措施,例如改劃210多幅合共約500公頃的土地,提供31萬伙供應。
(系列之二)
撰文 : 余敏欽
報道系列 : 全方位覓地系列
版名 :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