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由政府委任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下周四開始就十八個土地發展選項,展開五個月的公眾諮詢活動收集市民意見。專責小組昨日召開最後一次會議,據悉小組為了讓收集意見的渠道更加多元化,決定加入以隨機抽樣方式進行的電話民調,連同原有的三個方式,多管齊下收集市民意見。不過,有經常進行民調的學者認為,收集意見渠道太多反而會令調查欠缺代表性,建議當局增撥資源,單以上門家訪方式聽取市民意見。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原本擬定主要透過在全港十八區擺設街站做問卷調查、上門家訪和網上收集意見等方式,了解市民對土地供應的意見,但部分方式近期一直被質疑不夠科學化,或側重收集社會某一類別人士的意見。據了解,昨日再度召開會議的專責小組,考慮收集意見的覆蓋層面及隨機性,最終決定把傳統電話民調,納入收集意見方式。
據了解,專責小組在召開初期也曾考慮進行電話民調,但其後考慮到諮詢過程涉及多達十八個供應選項,市民並不容易透過電話了解每個選項的細節,對此方式有一定保留。不過,小組考慮到收集意見方式應該較為多元化,最終亦改變初衷。消息人士指,電話民調將交由專業機構負責,但小組稍後仍需要確定不同收集意見方式的「評分」比重,並形容這是未來的關鍵工作。
不過,嶺南大學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李彭廣認為,公眾諮詢的收集意見方式不宜過於複雜,渠道太多反而有機會令部分市民重複計算,影響調查的代表性。「不是收集渠道愈多,所收集意見就較為廣泛,代表性並不是這樣理解,應考慮市民是否有同等被抽出問意見,因此只要有一個能確保隨機性的方式便足夠。」
他說,由於是次調查涉及較多選項,加上現時安裝固網電話的住戶減少,是次公眾諮詢未必適合單靠電話民調。他認為,由於港府掌握全港市民的地址,隨機抽樣住戶,以上門家訪方式收集意見,肯定會最具代表性,「雖然難免增加開支,但考慮是次調查的重要性,當局應增撥資源。」
另外,昨日在立法會財委會特別會議上,有議員關注本港愈來愈多「納米樓」落成。
地政總署署長陳松青表示,技術上可以探討在賣地條款設限,但也要視乎目前有否具體政策,釐定面積的標準。不過,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憂慮,如果為單位面積設下限,市民未必負擔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