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8
經濟日報
土地供應諮詢即將展開,團結香港基金支持大規模填海造地,惟要滿足短期需求,建議短中期發展未劃分用途的山地,包括西貢十四鄉兩幅共64公頃用地,能於10年內提供3萬伙供應。
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第6份土地及房屋政策倡議報告,指出本港約有62%土地因法律或監管限制而被「鎖定」或「半鎖定」,包括郊野公園或綠化帶,不能夠作開發,僅使用了全港24%的土地作住宅、工商業及配套等用途,導致本港人口密度相當於新加坡3倍。
毋須收地賠償 不涉郊野公園
團結香港基金會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稱,任何在現有已發展土地上發展的方案,都只會增加人口密度,使居住環境更擠迫,若要改善生活質素、「住鬆一些」,最有效造地方法是在維港以外水域進行大規模填海,包括基金會提出填海共3,500公頃的發展計劃。
短中期公營房屋土地卻面對嚴重短缺問題,基金會則建議,發展在郊野公園以外、並未納入任何分區計劃大綱圖的山坡區域,因為有關用地業權由政府擁有,毋須收地及賠償,而且毋須經過修訂郊野公園邊界或改劃土地用途的城規程序。
基金會根據土地較為平坦、鄰近現有道路、現有中密度發展區,以及位於現有新發展區外4大標準,最終建議發展西貢十四鄉鄰近馬鞍山濾水廠的兩幅「未劃分山地」,合共面積約64公頃,相當於3個維園的面積大小。
計劃交政府參考 須社會共識
基金會高級研究員葉文祺解釋,有關地段山坡並不算太斜,料不需要移山工程,土地平整時間或較一般土地略長,情況類似沙田水泉澳邨,若果按2至3倍地積比率密度發展,初步估計可建3萬伙公營房屋,並有望在10年內完成,預計時間上較填海為快。
目前十四鄉一帶最主要經西沙路出入,現時由馬牯繞村及大洞村等多條鄉村,及一個高爾夫球場組成。新地(00016)去年則就區內76公頃的私人住宅項目補地價159億元,將興建約4,700伙,當中包括擴闊西沙路成雙程雙線行車的工程。
對於有關交通基建能否支持兩幅山坡地作大型發展,基金會則指,須進行詳細交通評估。
而黃元山則稱,預計項目工程困難不大,最主要是前期諮詢及研究時間較長,需要社會有共識,而有關建議雖然不會納入土地供應諮詢的選項內,惟基金會希望與有關持份者交流,並交由政府參考。
撰文 : 余敏欽
版名 :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