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應大辯論即將在本月底展開,獅子山學會昨展開土地供應研討會,席間前規劃署署長凌嘉勤稱,土地供應應考慮策略規劃,認為發展棕地及東大嶼都會屬可行方向。
民間就土地供應的討論日漸熱烈,獅子山學會昨日舉辦土地供應與規劃研討會,邀請前規劃署署長、理工大學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凌嘉勤、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施永青、民協中常委馮檢基及獅子山學會董事會成員王弼出席。
土地供應關鍵 乃執行力問題
當中凌嘉勤認為,本港土地供應並不是規劃問題,而是執行問題,社會有否足夠的決心及執行能力去落實方案。他又認為,現時坊間雖然有不少方案,不過需要科學性研究,並考慮策略規劃因素,當中最善用土地的方式,是在新市鎮透過提供高容量的基建進行高密度發展。
凌嘉勤續稱,透過新發展區規劃收回棕地,不但可增加用地數目,亦能夠改善環境問題;而中長遠透過維港以外填海增加土地,選取生態價值較低的範圍作填海,當中東大嶼都會填海計劃不但提供土地作房屋用途,亦能夠同時興建交通基建,改善新界西部與市區的接駁,當中機場及港珠澳大橋便屬於「雙門戶」的功能。
對於放寬新界農地發展密度,釋出發展商土地儲備,凌嘉勤認為,很多農地本身缺乏大型基建的容量配合,需要政府提供基建,其次是新界北有不少祖堂地(新界宗族祖堂地),並不能夠在市場轉讓,夾雜在發展商擁有的土地儲備內,難以進行發展。
施永青:堅持寬地積比至3倍
不過,施永青則認為,本港政府規劃存在問題,因缺乏港人居住面積的目標,令土地難以長遠規劃。他認為,短中期政府可以透過放寬地積比率至3倍,釋出本港7%土地作發展,足夠每個家庭享有1,000平方呎的居所,並舉例九龍塘又一村、何文田加多利山等有條件放寬地積比。
若果建議引起地區反對,施永青認為亦應該堅持,不應該因個別地區反對而影響全港。至於中長期供應,他則認為,應考慮發展郊野公園,郊野公園邊界並非神聖不可侵犯,規劃應以港人的居住環境為先。
至於獅子山學會方面則提出「另類」的粉嶺高爾夫球場發展方案,王弼稱,學會透過友好的建築師設計出新方案,改變球場的布局,沿着球場邊陲興建逾200幢60層高住宅及設施,估計能提供10萬伙,並同時能夠保留中間位置作高球場以及商業設施等。
撰文:余敏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