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9
經濟日報
公營房屋供應大落後,政府在取捨下將土地供應傾斜公營房屋,應屬短期權宜之計,若情況成趨勢,則恐致私樓供應失衡,以及新發展區出現規劃失當的情況。
新發展區 有機會規劃失當
根據政府指出,目前公營房屋的10年建屋計劃仍然短缺提供逾4萬伙的土地,相對之下,私樓土地供應連續4年達標,今個財政年度(即2017/18年度)更達2.5萬伙,大幅超標4成。
政府近年改劃土地時,有斜傾公營房屋的取態,非常時期非常措施,本來這個做法在解決短中期供應不足方面亦有合理之處。
不過,若果情況長此下去,甚至成為趨勢,在整體土地供應不足的情況之下,相對地忽略私樓供應的需求,若出現供求失衡,或為日後樓價瘋漲創造理想環境。
與此同時,規劃過於側重公屋,亦有機會導致出現規劃失當,例如政府過往研究天水圍成為「悲情城市」的原因,在於公屋所佔比例過多,導致區內缺乏足夠就業機會。
須創造就業 免蹈天水圍覆轍
政府近年規劃新區已經避免過於側重公屋,惟面對土地短缺,當局將新界東北公營房屋比例增至7成,成為近年公營房屋比例較高的新發展區。
事實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吳永順亦稱,政府做法確有機會令新界東北出現天水圍昔日的問題,因為政府應該透過調節規劃安排,在區內創造就業,以及提供交通配套等。
撰文:余敏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