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昨舉行第11次會議,主要討論將屯門內河碼頭用地發展作為住宅的可行性。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表示,成員普遍認同將內河碼頭探討作為其他用途,以配合社會需要,惟若要轉作住宅用途,要考慮與毗鄰工業用途是否相容,及交通基建設施能否支援等因素。
根據發展局提交專責小組的文件,初步評估下,若全面發展65公頃的內河碼頭用地,可建約2.2萬個單位。黃遠輝昨表示,由於需時詳細研究內河碼頭用地的土地用途協調性、交通及土地業權等問題,方案只可成為中至長期的土地供應選項。
支持新發展區採新運輸規劃模式
另外,專責小組昨亦有討論由運房局介紹的「創造容量」新運輸規劃模式。專責小組副主席黃澤恩博士表示,新模式與傳統的「需求主導」模式有所不同。他解釋,以往政府規劃新發展區的運輸基建時,先考慮人口、就業預測、行車量、經濟內部回報率等,作為主要準則,若超出容量時會考慮建造新路或擴闊道路,但令最先遷入新發展區的市民有「開荒牛」的感覺。新模式下,政府會考慮提升基建及環境容量,例如增加道路容量,以應付更多未來的潛在需求,但無可避免要額外資源,例如要收回更多土地發展運輸基建,興建額外的行車線和分隔式交匯處等。
黃澤恩稱,小組支持以新模式進行運輸基建規劃,若新模式獲社會廣泛支持,將有助政府大膽考慮採用新模式評估交通預測,由基建帶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