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1
經濟日報
公屋輪候時間長達4.6年,對於《長遠房屋策略》無着墨增加公屋供應,以至調整公、私營房屋比例,基層團體及立法會議員均表失望。
但是,有前長策會成員指,貿然遏抑私樓供應,再撥予發展公營房屋,做法危險,或加劇私樓炒賣情況。
公營佔比 議員促調高
新政府銳意推出新房策,包括綠置居及首置計劃等,原本外界期望長策報告或增加公營單位供應,但最終有關數字卻連續3年不變。社區組織協會表示,長策訂下的建屋目標,卻未能達標已成大局,意味基層市民仍然上樓無期,協會表示失望,促請政府多管齊下,增建過渡性房屋處理劏房問題。
身兼房委會委員的民建聯議員柯創盛認為,政府現時私樓土地供應,實際上已超出長策供應目標。他認為公私營房屋的比例應稍為調整,例如是6.5比3.5或7比3,或最低限度也應把超標的私樓土地,轉撥作公營房屋,盡量增加公營單位供應。
工聯會麥美娟亦建議調整該比例,認為政府日後若推出綠置居以至首置計劃,也不應蠶食出租公屋的供應量,相信微調至7比3是恰當。
學者:恐刺激私樓價飈
不過,前長策會成員、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認為,數年前經社會廣泛諮詢後,才訂出6比4的公私營房屋比例,當年社會認為是持平。他指出,現時本港房屋問題不單是公屋不足,還有市民不能負擔私樓樓價、以至租金。如果把房屋比例作出調整,會對未合資格入住資助房屋的市民造成不公。
他又指,若只是把目標供應比例調高,實際上無助解決供應不足問題,亦無法縮短公屋輪候時間。
前長策會成員、經濟學者關焯照亦指,調整6比4的做法是相當危險,或刺激私樓樓價上升,擔心會出現後遺症。他強調,現在房屋供應最大問題是土地不足,政府要積極覓地建屋,增加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