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1
經濟日報
《長遠房屋策略》推出以來,每年更新都有土地供應不足至建屋量有落差的問題,上屆運房局局長張炳良更以「警號」形容。一年過去,新局長陳帆卻口風一轉,稱有決心滿足市民住房需要,更首度開腔呼籲社會支持以公私營合作模式,發展新界農地。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指,發展新界棕地和私人土地,都有機會成為日後新選項,明年3月土地專責小組將推出公眾諮詢,如能取得社會共識,發展相關土地,就有望追回長策落後的建屋目標。
西鐵沿線地 改善基建可用
至於發展公私營土地的方向,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測量師學會前會長劉振江舉例,現時西鐵沿線不少土地,因缺乏排污、道路等基建,令發展密度受限制,若把相關私人土地附近的道路加闊,加強交通接駁,並增設排污管道,已經可以發展建屋,他認為這是覓地建屋新希望,有助增加中期土地供應。
不過,小組成員王坤則憂慮,公營單位建屋量長期滯後,相信公私營合作建屋是「遠水難救近火」,強調新模式必須先解決官商勾結陰霾,挽回市民信心。
王引述陳帆指,只要政府堅持發展商按機制補足地價,以至確保不涉利益輸送,就能換取市民支持的想法是「一廂情願」,認為最理想的做法是多管齊下,不應只依賴公私營合作一道板斧,或可引入《土地收回條例》收取囤積農地居奇的私人土地,日後引入機制再將土地交發展商建屋,做法也可參考以往私人參建居屋模式,發展公營單位。
惟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副主席尹兆堅質疑公私營合作建屋的成效,也擔心政府偏袒發展商。
長策目標 未計新房策影響
至於私樓方面,政府沒有因樓價持續破頂、投資者活躍因而上調供應目標,對於樓市應屬中性影響,不過要留意到,今屆特首房策改變,長遠房屋結構由公屋、居屋及私樓3層,演變成公屋、綠置居、居屋、首置上車盤及私樓5層,當中首置上車盤定位貼近私樓,而新長策目標卻未計及新房策的影響。
事實上,首置上車盤從客源來說,將會與私樓之中的細價樓、上車盤重疊,目前安達臣道首置盤先導計劃的規模只有1,000伙,相對於私樓1.8萬伙供應影響,自然是微不足道,但試驗方案過後,政府長遠想如何定位首置上車盤,最終規模會有幾大,才是對樓市最大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