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特首時代來臨,新一屆政府對物業市場顯然有新的管治理念及發展藍圖。
適逢樓市辣招推出到現在已經接近7年了,發展到今天,推出樓市辣招的原意,包括確保市民有足夠能力應付金融震盪及減少短線投機者,有關目的已經達到,但不可否認有關政策存在強烈的副作用,不單投資風險和成本增加令二手市場的放盤量大幅急跌,(由2010年到現在屯門區放盤量已經減少了6成了),進一步加劇了上車市場的樓價升幅,令上車更難,已嚴重影響民生及社會長遠的財富分配結構。
團結香港基金在10月23日發布的《土地房屋政策研究報告》中顯示,私樓流轉率被抑制在極端水平(4.7%),其中細單位的流轉率跌幅更大,由2010年的11.8%下跌至2016年的4.2%,大幅減少了7.6個百分點,2015年和2016年的自置居所比率是50.3%和50.4%,是2000年以來最低水平,反映樓市辣招之下並沒有成功令到無產者多了機會、甚至是少了。
改善「一換一的換樓」 合公眾利益
原因是若政府要用市場去分配社會利益的話,是要透過成交的,但二手市場放盤愈來愈少,買家根本就不可以透過成交來達成財富轉移,只有去買成本及樓價更高的一手樓,於是樓價就進一步上升。
近年香港面對的就是環球的量化貨幣潮,資金氾濫令到樓市出現長期低息及資產升值,雖然美國不斷用加息或者縮表去表示會回收資金,但是暫時我們看不到環境改變的效果,政府除了息口可能會上升之外,亦應該預算資金極可能繼續衝擊香港的市場。
我們在現實中既然不可能撤銷辣招,就應將辣招優化,令置業階梯可發揮上游作用,改善「一換一的換樓」是對社會最有利的方案,放寬按揭的「600萬高牆」(超過600萬以上的按揭首期就要給多一倍),令細單位業主可以暢順地換樓,自然就會增加了細單位的二手放盤量,「一換一的換樓人士」不可能是樓市辣招的針對對象,拆牆鬆綁,是合乎公眾利益的建議。
撰文:
汪敦敬 祥益地產行政總裁
欄名: 專家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