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五月 18, 2024 星期六 微雨 25° 81%

團結基金倡議 成本價售公營屋

(星島日報報道)由首任特首董建華牽頭成立的團結香港基金,昨發表第三份土地房屋政策研究報告,認為公屋機制效率不彰,更可能在多年後構成港府的財政負擔,建議推出鎖定補地價金額的「補貼置業計畫」,以成本價出售公營房屋,鼓勵市民以置業取代租住公營房屋。基金指如計畫順利落實,將可逐步取代居屋及綠置居等資助房屋,最後分階段私有化全港公屋,在三十年後置業家庭比率由約一半增至七成半。 團結香港基金昨就香港土地房屋政策發表第三份報告,指出現時本港置業階梯因樓價高企而失效,私人樓宇難以負擔,居於資助房屋的市民又因補價太高未能成為「真業主」。雖然公屋單位數量增加,但居住人口卻反而微跌,同時居於劏房的人口又大增,令社會矛盾加劇。 報告在分析數據後又認為,公屋富戶政策失效,未能有效令有能力的公屋租戶遷出,亦因公屋難以調遷,令年輕的新上樓人士只能居於新界,但市區屋邨就出現老化。基金又估算隨建築成本上升,未來出售資助房屋的收入,將不能彌補興建公屋的成本。如情況沒有改善,到二〇四一至四二年,房委會或會有四千九百億元赤字,基金指以上種種都顯示現行機制或已失效。 基金昨提出鎖定補價金額的「補貼置業計畫」,按比例將新建的公營房屋劃分,如部分單位以成本價出售後,可再補地價成為私人物業;另一部分單位就屬可租可買。例如一個市值四百萬元的單位,可以成本價一百萬元向市民出售,其餘的三百萬元,就會鎖定,可讓市民自行決定何時補回。為鼓勵市民主動早日去補價,基金建議港府可考慮提供提早完成補價的折扣優惠,收取利息又或在樓市下跌時,調整補價。 如計畫推行理想,未來更會逐步取消其他資助房屋,最後所有的公屋住戶,都可選擇通過「補貼置業計畫」購入所住單位,成為業主。基金亦認為,只要政府願意擔保,購置物業市民只需付一成首期。 基金副總幹事兼政策研究院主管黃元山指,如計畫全面推行,三十年後本港置業家庭比率,可由現時約一半,增加至七成半。不過報告亦提及要達到此目標需加大房屋供應。基金認為可以按機制以「公私營合作」模式增加公營房屋,同時亦再提及早前提倡要大規模填海,及遷移貨櫃碼頭騰出用地建屋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