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0
明報
【明報專訊】中資高價搶地,港資唯有變陣增土儲,大型龍頭發展商選擇收購舊樓、透過補地價轉換農地等,中小型發展商生存空間卻被大幅壓縮。作為中型發展商的百利保(0617),其執行董事范統更形容「買地難過後生仔上車」,希望政府恢復公開拍賣地皮,讓發展商更能掌握土地價格。
明報記者 甘潔瑩、林可為
施政報告公布前,市場曾傳出,政府除公布地皮中標價外,亦考慮公布第二高、甚至第三高入標價,以增加透明度,但結果落空。百利保執行董事范統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近年社會聲音大力推動年輕人上車置業,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更於施政報告中稱以置業為主導,惟隨着中資自去年起天價競投本港地皮後,港資發展商要投得地皮較以往困難,「發展商現在就算有錢都未必買到地皮,但年輕人有錢就可以置業,而且有好多選擇,因市場不同的物業出售,但發展商選擇較少,『買地難過後生仔上車』」。
第二高入標價或與中標價相差較大
他又稱,現時官地以招標形式推售,市場只知中標價,並不知道其他發展商的入標價,難以掌握地價,「若政府可恢復『舉手』公開拍賣地皮,便可讓發展商或市場掌握成交價。你問我,下一幅地皮如果可『舉手』拍賣,肯定不少發展商贊成!正因為透明度不高,某程度上會扭曲了市價,因中標價或較第二及第三高的入標價相差較大,未必能反映市場實况」。
資料顯示,政府過去賣地多以拍賣形式進行,即拍賣會上舉牌競投,最後出價銀碼比官方底價高便成交,否則該土地由政府收回。及後政府因應市况而非定期主動賣地,當時採用招標或拍賣形式「雙軌」賣地。不過,政府於2013年改由主動推地作招標,即發展商因應招標條款而出價。
籲政府推細地供中型發展商競投
范統不諱言,港資難補充土儲,規模大的地皮價值高,中型發展商未必負擔得來,即使蚊型地亦每每有二三十家發展商去競爭,心態是「入咗標睇下買唔買到」。正因為中型發展商不容易覓得地皮,購入官地仍是集團增加土儲的主要渠道,「政府可先規劃有關區域發展,再將地皮裁細,提供更多機會予求地若渴的中型發展商」。
對於集團會否如大型發展商般,透過收購舊樓而增加土儲,范統表示,現時收購亦同樣面對挑戰,「現在收購舊樓並不容易,過去收舊樓的價錢較合理,現時有些舊樓業主會較心雄,要求發展商出高價才會出售其單位;另有投資者早早已『落釘』,亦會左右收購進度。私人發展商不做蝕本生意,所以若收購去到無利可圖的時候,就會煞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