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六月 17, 2024 星期一 間有陽光 幾陣驟雨 31° 76%

租金重擔壓基層 四成半有抑鬱傾向

【明報專訊】有社福機構調查發現,超過七成受訪基層人士居住面積不足76方呎,低於公屋人均居住面積標準。調查亦顯示,居住環境欠佳與租金壓力,令逾四成半受訪者分別有抑鬱症及焦慮症傾向。機構建議政府應為輪候公屋的基層人士提供租金津貼,並重新訂定租金管制。 港島住戶租金佔收入44%最重 明愛社區發展服務今年5至8月訪問429名租住寮屋、村屋及私人樓宇,家庭入息中位數為1.1萬元的基層人士,發現居於九龍、「新界及離島」的受訪者,租金佔收入的比例分別達34.5%及28.8%,較去年分別上升2.2及1.3個百分點。港島受訪住戶租金佔收入比例為44.4%,較去年下降1.6個百分點,為三區中最高。調查又指出,租金佔收入比例較高的人,較多出現焦慮情緒,而整體45.5%受訪者有抑鬱症傾向,44.1%有焦慮症傾向。 團體倡管制租金加幅低於通脹 另外,受訪者就4項租住壓力項目評分,以5分為最高,近七成受訪者認為「租金負擔」及「未有安定居所」壓力程度達5分。認為「租金負擔」壓力達5分的受訪者當中,有焦慮傾向者較沒有者比例多8.6個百分點;認為「未有安定居所」壓力達5分的受訪者中,有焦慮傾向的人則比沒有者多11個百分點。 明愛社區發展服務社工李紹勤稱,逾四成受訪者有抑鬱或焦慮傾向,是相對高危的數字,基層因為生活空間擠迫、環境惡劣、加租壓力等問題,容易出現負面情緒,與家人頻繁爭執,造成情緒困擾。他期望政府在住屋問題上擔當更重角色,以現金津貼正輪候公屋的基層人士,並重新訂定租金管制,限制租金加幅不可超過通脹水平。李稱,要長遠解決根本問題,應加快建公屋,又支持一些如貨櫃屋等過渡安排。 一家住貨櫃屋 地盤工﹕常亂發脾氣 阿章任職地盤工人,一家三口居於元朗洪水橋的貨櫃屋,月租5000元。他說,貨櫃屋內十分悶熱,需24小時開冷氣,每月租金連水電支出佔其家庭收入逾四成。阿章說,租金高造成沉重經濟壓力,自己會「無端端發脾氣」,有時家人未必能理解。他又指已縮減開支,「買少一點餸菜」,讀小一的女兒想學跳舞或唱歌,亦難以負擔。 阿章輪候公屋逾4年仍未上樓,在搬到貨櫃屋前,他一家曾住在元朗田心村的木屋,月租2000元,廚房及廁所設在約30步外,大雨前更曾「滿牆飛蟻」,嚇壞妻女,因此即使多付租金,也要搬到現時的貨櫃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