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9
明報
【明報專訊】補地價項目是發展商製作「麵包」的主要「麵粉」來源之一,2012年梁振英上任特首後,因積極推地,反而鮮見大型補地價項目「傾掂數」;反之,今年至上月中為止(包括梁最後6個月任期)已完成8宗洽談補地價個案,為近年新高(見表),各項目可發展總樓面逾886萬呎,只計新地屯門兆康第54區及西貢十四鄉兩個項目,樓面已逾765萬呎。
梁振英任內每年2至7宗
本報統計發現,梁振英在任特首時,完成換地及契約修訂的個案不多。2012至16年間,每年完成補地價項目介乎2至7宗;2013年僅2宗,最多為2014年(7宗)。反觀今年,至上月15日已有8個項目完成補地價,比2014年全年多1宗。
項目涉及可建樓面面積亦有明顯差異,2012至16年度完成換地及契約修訂個案,涉及樓面總數227.09萬方呎,當中以2012年度最多,共95.29萬方呎;2013年最少,僅10.71萬方呎。今年完成補地價項目所釋出的可建樓面面積,已達886.3萬方呎。
內房爭購官地 港資另尋出路
萊坊高級董事及估價及諮詢主管林浩文表示,梁振英任內曾提出「不建插針樓、不用綠化地,如何面對劏房戶」,意即政府歡迎插針樓,加上主動賣地,發展商較易吸納官地,不需動用手持的農地。另去年起內地房地產商加入爭購香港官地,港資在熾熱競爭下較難補充土儲,要另尋出路。
發展商增加土儲通常有3個渠道──買官地、收購強拍、更改土地用途。撇除買官地,收購舊樓需大量時間,故發展商轉趨積極與政府洽商補地價。林浩文指出,即使政府積極推地,地皮規模亦未必及得上農地,故發展商仍會透過換地及契約修訂等申請,配合發展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