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施政報告將於下周公布,市場盛傳特首林鄭月娥任發展局長期間,曾提倡的活化工廈政策,或有機會捲土重來。
限制要求多 非所有工廈可活化
世邦魏理仕香港、華南及台灣研究部主管陳錦平表示,活化工廈需要滿足不少要求,例如要設立一定數目車位,所以存在若干限制,因此未必每幢工廈都可進行活化。陳強調,若特首沿用有關政策只是新瓶舊酒,如能接受學者倡議的「局部活化」,料可吸引更多工廈業主活化物業。
資料顯示,目前有91個幢工廈完成活化工程,另18幢工廈尚未啟動活化程序;據悉,在該18幢未活化工廈,有6幢或三成正在市場放售。
工廈業主「計唔掂數」打退堂鼓
陳錦平表示,完成活化的工廈涉約940萬方呎工業樓面,部分作零售、商業等用途,變相令工廈樓面減少,從而令工廈空置率減低,雖然如此,活化工廈並沒有「搶走」甲級商廈租客,而近年零售業不景氣,故活化工廈並不對物業市場構成負面影響,反之能為創業者、較細規模的零售商戶、甚或科技資訊、數據中心等有多一個選擇。
他表示,過去有工廈業主因「計唔掂數」而中途退出申請,因此,若政府重推有關政策時,可考慮優化有關政策,如加入一些靈活措施,如局部活化等,讓更多工廈業主能參與,從而進一步推動文化及創意產業。
明報記者 甘潔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