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3
星島日報
(星島日報報道)本港現時有不少空置校舍長期被閒置,有關注團體就聯同大專院校建築學系,提出「侖居」方案,建議活化已有基本排污、消防設施的空置校舍作為過渡性房屋,讓輪候公屋申請者居住。團隊以彩虹前聖約瑟英文中學校舍為參考,指一旦完成改劃程序,就可以於一年半內翻新,及將由預製組件製成的組合屋單位安裝在原本課室位置,可提供約一百個單位,而學校禮堂及操場等,則可作配套及社區用途。
位於彩虹的前聖約瑟英文中學校舍,自九年前停用後,一直空置至今。全港關注劏房平台聯同珠海學院建築學系,經過約一年的研究,昨就發表「侖居」方案,以校舍作參考,建議在現時土地資源緊促的情況下,善用類似的空置校舍作為過渡性房屋。
學生朱榮臻介紹時指,該校舍交通方便又有社區配套,故選為研究對象。在他們的設計中,課室的非主力外牆將會拆除,以便將三款分別可容納二至四人及設有獨立廚廁,以預製組件製成的組合屋安裝在內。他預計該校舍可設立一百個單位,容納三百八十人。而學校的其他區域如禮堂、操場等則可作為公共空間,設遊樂場、空中園圃等。他引述由測量師提供的數據,指整項工程成本約九千三百萬元左右。
教授朱海山亦指現時大部分空置校舍都為政府及社區用地,一般改劃程序需時,不過近期如貨櫃屋等建議,或同都涉及改劃程序,如政府「開綠燈」的話,相信有助加快審批過程。他指一旦獲批,因使用預製組合屋,相信於一年半內就可落成入住。他又提及空置校舍的另一好處,是課室的尺寸大約有七米,空間不深,有助單位採光,「我們不是興建永久性房屋,只是趁現有有一段真空期,嘗試善用土地資源。」
全港關注劏房平台社區組織幹事陳穎彤表示,翻查規劃署及教育局的資料,本港有最少五十五間空置校舍,雖然有部分會用作時限小學校舍,不過她引用傳媒報道,最少有九間未有規劃用途,有六間更沒有明確資訊。同時有其他校舍將改作住宅等用途,不過仍需時規劃,或仍會空置一段時間。因此,「侖居」方案亦同樣適合這些校舍,希望可借此紓緩劏房居民環境。
她指目標居民為輪候公屋三年以上,或因執法被逼遷的住戶,亦會以有十八歲以下家庭成員優先,另外租金方面會參考公屋租金。她指曾向運房局局長陳帆提及建議,局方認為可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