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建築師學會前會長吳永順稱,諮詢須讓公眾了解不同方案的客觀局限,鋪陳填海、郊野公園等不同方案的利弊數據,建立優次並加以落實。
社會對土地發展爭議不斷,早在6年前,時任發展局局長的林鄭月娥曾推行《優化土地供應策略》諮詢,最終決定以「多管齊下」模式覓地。現時林鄭當上特首位置,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為覓地建屋建立共識。
諮詢結果倘不執行 損公信力
吳永順稱,政府進行公眾諮詢,有需要去落實及執行諮詢結果,否則流於諮詢,對於整個公眾參與的公信力傷害很大,因為隨着時間過去,公眾亦會日漸忘記當年諮詢時的取態,令諮詢結果失效。
與此同時,過往政府採用「多管齊下」策略覓地,對填海或者改劃用途無清晰次序,當推行時都會遇到反對聲音,其後民間更提出發展郊野公園、貨櫃碼頭建屋、發展高球場等種種提議。吳永順稱,現時成立專責小組便是希望推動就官方、民間各個方案能夠聚焦進行有系統比較,透過全面公眾參與得出共識,排出優次次序並加以實行。
透過數據 讓公眾互相說服取捨
在現時社會撕裂的大環境下,要如何建立公眾共識。吳永順認為,現時正反雙方執着誰是對、「要拗贏對方」的模式不可行,公眾應該明白不同方案的客觀局限,並透過鋪陳不同方案利弊、數據,包括不同方案所需要的成本、時間、落實所需要的法例門檻等,讓公眾之間互相說服及取捨。
對於各種土地供應的建議,特別是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兩個熱門議題。傳統上本港用填海去增加土地供應,受影響的公眾較少、亦較少涉及收地,屬於爭議少而能夠提供較多土地的方案。至於郊野公園邊陲方面,則是很多社會人士認為是公眾享用的場地,如果要發展或用作建屋則需要有更多資料作討論。
不過,吳永順補充稱,發展郊野公園引起爭議在近一年半載出現,無論是當年政府進行《優化土地供應策略》諮詢,還是《香港2030+》的規劃諮詢,都無提及動用郊野公園提供額外土地的需求,估計政府內部對於發展郊野公園料未有一致看法。
至於近年出現填平船灣淡水湖、在貨櫃碼頭上蓋發展等建議,吳永順形容,這天馬行空的方案目前往往停留在構思階段,未來應該由倡議人向公眾詳細講解方案內容、可行性,才能夠產生有意思的討論。
(系列之四•完)
撰文:
余敏欽
報道系列: 供應獻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