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1
經濟日報
一手新例的實施,令樓市資訊統一及更加清晰,但在重重限制之下,無可避免準買家所得的樓盤資訊,如平均呎價、建築面積等資訊均會有所減少,消費者可以說是有得有失。
《一手住宅物業銷售條例》制定的原意相當強調樓盤資訊的真確性,並就誤導及失實陳述設立嚴重的罰則,以保障消費者的權益。然而,正正在真確性至上的大原則下,一些存灰色地帶,或者容易導致買家誤會的資料,在條例下將被禁止,或有所限制。
就樓盤的平均呎價情況而言,正如有法律界人士認為,透過改變一批單位內的組成元素,可以做到調整平均呎價作用,準買家如果無細心分析及了解該批單位內的景觀、質素,平均呎價對於了解該批單位的定價水平意思不大。
統一面積標準 資訊更清晰
不過,平均呎價過往除了是發展商推盤的手法之外,亦是外界評估新盤市場定價高低,一手樓樓價升跌的指標之一,例如過往每有新盤公布首批定價,均會以整批的平均呎價,與周邊二手屋苑的樓價作參考,當發展商以低於二手價推盤,這樣市場亦會意識到樓價有下調的壓力。
除了平均呎價外,另一個較明顯的例子為建築面積,過去多年市場習慣建築面積、實用面積「雙軌制」運作,但由於建築面積根本無明確的標準,參考價值遠低於實用面積,在新例禁止使用建築面積後,準買家損失建築面積、實用率等參考資料,初期有準買家不習慣,但整體而言面積標準卻成為更統一及清晰的資訊。
參考資料減 恐影響透明度
另一個例子是單位的管理費,過往樓書內都會附帶樓盤每平方呎的管理費水平,讓準買家在置業前會有所參考,但由於普遍新盤都以樓花形式出售,入伙後的管理費水平的確有可能與銷售時出現誤差,因此新例後的樓書不准列出管理費,發展商須在其他刊物內向準買家提供。
從上述3個例子,均見到新例後市場資訊更加準確及統一,但種種限制亦令消費者可以參考的資料減少,影響透明度。
撰文:余敏欽
系列名:一手新例餘波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