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2
經濟日報
在中資搶地浪潮下,本地發展商突圍而出高價奪馬鞍山白石地,揭示農地儲備較少的發展商要適應新競爭環境,須調節「計數」方式,壓縮利潤或者建築成本,務求在出價更為進取。
農地儲備少 港發展商變招
隨着中資加入投地競爭,本地發展商要投得地皮較以往困難,有豐厚農地儲備的發展商,如恒地(00012)、新地(00016),自然可以透過補地價補充土地儲備,但有不少發展商擁有的農地儲備有限,過往主要靠競投政府賣地增加土儲,就惟有適應新市場環境,投地出價更進取。
同時,大型發展商透過補地價增加土地儲備,所增加的單位供應數目,將會計算在政府推地目標內,政府亦會調整減少賣地,實際效果會壓縮了其他無農地儲備的發展商投地機會。
以今個財政年度為例,首兩個季度預計供應1.6萬伙,已經達標9成,但其實當中逾萬伙來自發展商補地價,真正由政府及「一鐵一局」推出、可以供中小型發展商競投的地皮只有5,000多伙,較去年同期少一半,加上中資投得一部分地皮,餘下可供港資發展商競投的地皮就更加僧多粥少,要突圍而出,出價自然要進取。
中資只求1成利潤 港資逾2成
事實上,有分析認為,中資財團之所以出價較為進取,原因在於採用內地較低毛利率的「計數」方式入標,普遍計算利潤只有1成,有別於本地發展商追求2成、3成利潤,而現時本地發展商惟有透過壓縮發展利潤、建築成本等方法,去提高投地出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