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月 5, 2024 星期六 大致多雲 28° 67% 黃色火災危險警告

4個特首推房策 哪位效果佳?

房屋土地問題是歷屆政府施政重點,歷屆政府都先後定立不同政策,各自有不同的優勝之處,部分政策立竿見影,成效較快,但今屆政府似乎更側重於建立機制,解決中長期問題。 董任內遇風暴 救市為主 由回歸至今,經歷4位不同特首各自都有自己一套的房策。首任特首董建華於1997年首份施政報告,提出「八萬五」的安居計劃,包括每年興建公營和私營房屋單位不少於8.5萬個、10年內全港70%家庭自置居所,以及輪候公屋平均縮短至3年等。惟及後遇上亞洲金融風暴,於2000年及2001年分別有8.6萬伙及約10萬伙住宅單位應市,及後礙於樓價大跌,房屋政策改為以「救市」為主,最有名是「孫九招」叫停賣地及停建居屋,以及擱置了新界東北、洪水橋等發展區規劃。 接任的曾蔭權在房屋土地政策上亦「歎慢板」,卸任前雖然重啟新發展區,以及維港以外填海的計劃,亦即是現時「明日大嶼」計劃的初版。 真正在土地房策上多次出招的是上屆特首梁振英,以及今屆的林鄭月娥。前者競選時候已經以房策為主打,測量師出身,除了沿用過往開發新界東北、洪水橋等新發展區外,重點落在改劃土地,以及增加地積比率兩招。 因為這些措施涉及是現存的土地,成效比較立竿見影,當中物色到改劃的210幅土地,已經改劃好逾6成,帶來近19萬個單位。不過,改劃土地雖然成效快,但容易引起社區爭議,而且涉及土地始終有限,不可能持續成為長期供應,難以完整解決土地不夠的問題。 上屆政府 物色改劃210地 至於現屆的林鄭月娥施政方案更着重建立框架、機制,顧及中長期供應,將東大嶼都會變身為「明日大嶼」,填海規模增加7成至1,700公頃,着手收地發展棕地,更推行「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為公私營合作發展新界農地「開綠燈」。 雖然棕地、土地共享這類措施都難以立即提供土地,往往需要數年時間才見成效,但兩者牽涉及的土地規模數以千計,較零星的改劃土地,似乎更能夠滿足長期需要。 作者:余敏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