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月 5, 2024 星期六 大致多雲 28° 67% 黃色火災危險警告

發展商倡鬆綁 釋放濕地祖堂地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多項增加土地供應建議,包括引例收地及土地共享計劃等,務求加快供地建屋,然而事隔一年,新增可建住宅用地仍寥寥無幾,私人住宅用地供應出現「不達標」風險。有大型發展商建議,政府就濕地及祖堂地「拆牆鬆綁」,可釋出逾3,000公頃土地。 去年政府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出多項增加土地供應措施,其中政府運用《收回土地條例》收購3類私人土地,包括逾450公頃的新界棕地、閒置高密度住宅地,以及3個市區寮屋區,望10年內建成單位供應。 而過去一年,政府除了已經公布首批8組可作公營房屋發展的棕地群,預計提供2萬伙外,就已經刊憲就洪水橋、屯門第54區麒麟圍的項目展開收地程序,兩個項目將會收地14.1公頃,大約能夠帶來約2,000個。 土地共享 有望達首宗申請 另外,亦提出土地共享計劃,並於今年5月正式接受申請,雖然至今5個月仍未公布正式申請個案。不過,據了解,近日已有一本地財團初步跟政府接洽,有望達成計劃下的首宗申請,涉及新界區一幅數公頃的棕地,估計可以興建3,000至4,000個住宅單位,預計7成單位將作公營房屋或首置盤。 政府下周公布新一份施政報告,有大型發展商建議,政府就祖堂地及濕地「拆牆鬆綁」。 就農地而言,主要發展商包括恒地(00012),新地(00016)及新世界(00017)等,共持有約1,000公頃,而袓堂地則佔約2,400公頃,分布於新界約7,300個袓堂,該大型發展商認為,在現時土地供應不足的情況下,處理好祖堂問題,必能加快釋放新界土地的潛力,認為現時祖堂地業權分散,出售機制過於複雜和僵化,阻礙了棕地的發展,亦令農地發展潛能難以釋放出來。 濕地私人發展 可提升地積比 另一個具發展潛力的濕地,惟自1997年完成「后海灣地區魚塘生態價值研究」報告,至今已超過20年未有作出檢討,而當年政府只將「濕地保育區」以外的500米範圍劃為「濕地緩衝區」,惟及至今天該佔約1,200公頃的「濕地緩衝區」生態價值亦成疑。 而現時在「濕地緩衝區」內的私人發展項目,地積比率一般不足2倍,為土地得以善用,該大型發展商建議,應考慮提升地積比率至2至3倍,與此同時,政府亦應要求發展商妥善管理和活化在「濕地保育區」內已荒廢的魚塘或相關生態用地作為補償,達到發展與生態保育雙贏方案。(系列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