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十二月 28, 2024 星期六 大致多雲 17° 52%

【土地發展已有預設立場嗎?】

 
     
2018/10/16 潘達恒
上星期政府剛剛發表了施政報告,關於造地的建議,主要是「明日大嶼」願景及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前者是於在交椅洲及喜靈洲一帶填海造島1700公頃,連同龍鼓灘近岸填海、內河碼頭區、欣澳、屯門東及西等釋放土地,合共2100公頃;後者是公私營合作發展,將農地發展為公私營房屋,公私營建屋比例,由6:4改為7:3,發展商須補足更改土地用途的地價及可扣減因興建基建、配套等帶來的費用。 大家不禁要問,早前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以下稱"小組")提出香港缺乏1000公頃的土地及18項增加土地的選項,經過5個月的公眾資詢後,提交初步報告,內容提到在諮詢過程中,粉嶺高爾夫球場、棕地、私人新界農地、填海、郊野公園等五個土地選項,是有較多市民討論,其中發展棕地較少人反對,但施政報告中並沒有採納,相信公眾也有很多聲音希望知道其他方案不被採納的原因。 另一個憂慮是,現在香港的財政儲備約1.08萬億,計劃估計動用4至5千億,政府解釋是分段支付,不會一下子花光儲備,但根據過往的工程費用的統計,最終也會錄得超支。 令人不明的是,小組過往提出18個土地選項中,分別為短、中、長期,中 、長期一般要用上10至15年以上,但今次選出的兩大方案,正正是中、長期的方案,人工島預計完工為2032年,放棄短期選項,實在令人費解,莫非「 遠水可以救近火」。建人工島所需的時間最長、難度最高,在設計考慮方面,前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建議人工島需提防11米高的風暴潮, 加上近期超强颱風「山竹」來襲,可見風暴危機也不能忽視,能抵受災害的設計也是需要考慮的。 多年來,我們沒有開發土地,最後一個新市鎮已經是2003年的東涌, 亦沒有長期的人口政策、 完善的土地儲備制度,造成今天缺地的局面。 筆者較早前也分析了多個土地選項的優劣,同意近岸填海,考慮重點是找環境破壞性及對大眾影響較低的地點,主要是選址的問題。希望政府最終能夠完整地參考小組,它們過往多月落區資詢後收集得來的資訊,然後再作評估,希望社會朝向更具可行性的造地計劃前進,不應捨易取難、 選「長期」棄「短期」 。
(文章內容純屬作家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頁立場)
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