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經濟和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香港人的精神情緒並未如疫情剛過時所預測可以逐步放鬆,反而壓力更大,更多人情緒繃緊易發脾氣,影響自己和身邊的人。
談到壓力,大家都會覺得很常見,但有否想過,為何有些人容易適應和承受壓力,但有些人就很難適應和承受?其實,容易動肝火的人,大都是先天肝比較弱和血氣少,心臟也比較弱和血少,所以承受力和適應力也比較弱,他們容易情緒失控都是肝氣鬱結和心血不足所致。中醫治療角度,可以中藥養心血舒肝氣,肝臟健康人就可以保持心平氣和不容易動怒了,亦可以減低身體應付情緒不安的壓力,減少失眠和腸胃不適等都市人毛病。
另一點要注意的就是情志(情緒)。有些人很容易鬧情緒,可是礙於不同原因即使嬲怒得面紅耳赤亦要強忍,其實這樣會造成肝氣鬱結,對身體不利,容易引起情緒病。那麼,難道要不停發脾氣駡人嗎?當然不是,而是要適當養肝和養心。持續養肝養心,肝臟和心臟供血充盈會令人變正向樂觀,改變對事情的看法和感悟。至於食療方面,筆者提供以下幾個方向給大家參考:
1. 中醫多以人參養心血,用白芍養肝血,日常可用作食療湯水之用,有助調理精神狀況和情志。
2. 疏通肝氣方面,可以多喝玫瑰花茶、茉莉花茶等帶香氣的茶水,以暢通氣機。
3. 若長期肝氣太盛,消化功能薄弱,胃酸倒流、易噯氣、易胃脹等,應少吃酸味食品,而應適量多吃甘甜味食物,但不可盡情吃甜品、飲含糖飲品。甘味的食物包括淮山、紅棗、黨參等,平日湯水食療中可適量加入。
中醫的理念「調情志」,即調理情緒以助身體健康,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適當使用以上食療方向,自然可收養肝之效,調理情緒。使用前可先諮詢註冊中醫。
若有疑問請先諮詢註冊中醫師。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香港拾易坊:https://www.facebook.com/subyeefong
李灼珊中醫師,中醫內科博士
▸更多文章:中醫心得 | 《中醫攻防》李灼珊中醫師
(文章內容純屬作家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頁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