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8
鄺子傑師傅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吉人自有天相」。吉人:有福氣的善人;天相:老天的相助。意思是說,有福氣的善人總會得到上天的幫助和祝福。
這句話最早見於《週易》,寫作“吉人自有天象”,表達了中國道教傳統當中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認為人本身是一個小宇宙,存在於天地這個大宇宙當中,彼此息息相關,而在這其中,吉人與天地宇宙的感應尤為緊密,是以謂之「有天象」。到了明清以後,小說家馮夢龍將“天象”寫作“天相”,強調天人感應之後,上天對個人的護佑和協助,以此來幫助人們改變命運。
這句話最早見於《週易》,寫作“吉人自有天象”,表達了中國道教傳統當中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認為人本身是一個小宇宙,存在於天地這個大宇宙當中,彼此息息相關,而在這其中,吉人與天地宇宙的感應尤為緊密,是以謂之「有天象」。到了明清以後,小說家馮夢龍將“天象”寫作“天相”,強調天人感應之後,上天對個人的護佑和協助,以此來幫助人們改變命運。
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成為受上天護佑的吉人,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呢?
改運第一步:行善
許多善信進入宮觀參拜,都希望能得到神仙的幫助。
改運第一步:行善
許多善信進入宮觀參拜,都希望能得到神仙的幫助。
但是在中國傳統的道教文化當中,認為上天的眷顧和幫助是無法完全從自身以外求得的,而是要在參拜神明的同時,透過加強自身的修養和修煉,全面提高自己的德行,然後才配得上神明的相助。
正是:存心邪僻,任爾燒香無點益,持身正大,見吾不拜又何妨?
在這樣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當中,行善便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現代人很強調善良,而中國古人則更強調行善,這是因為,善良只能說明一個人心地純良,擁有善良的力量,而行善則是把這種強大的力量發揮出來,透過幫助別人、透過傳播正能量,我們其實是在無形中增加了自己的福報。
對此,道教經典《太上感應篇》上說:「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所為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所以,身為有神靈護衛的吉人,有天道相助的吉人,不只需要善良,更是需要努力行善。將自己定位成為能夠行善的吉人,並且能身體力行地付出實踐,從好的念頭開始,從小的好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上天一定會善待他、幫助他。
改運第二步:自強
上天不會幫助一個自暴自棄的人,也不會眷顧不求上進的人。
何為「天」?
「天」即“天道”,是宇宙的運行法則,“順天而行則昌,逆天而行則亡。”例如農民耕種,要順應節氣的變化、要順應農作物的生長週期,該播種時播種、該施肥時施肥、該澆水時澆水,順應了規律,作物就會良好的生長;如果違背了這個規律,作物就很難生長,甚至會死亡。
所以說,“天助”的根本與基礎還是“自助”,讓自己去順應萬物發展的規律,自然可以得到天助,達成目標,這便是道教智慧當中所謂的“順其自然”——順應宇宙的運行法則。
我們都想追求大吉大利,想希望得到天道的眷顧,但是切記,重點還是在自己,所以道教經典《太上感應篇》開篇即謂之:“福禍無門,惟人自召”,為什麼?因為這就是“天道”,就是宇宙的運行法則,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改運第三步:厚德
中國傳統的道教智慧,也指出了另一個關鍵:厚德載物。
這四個字,用物理學原理也可以得到印證,那就是「能量守恆定律」。一切事物皆由能量組成,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憑空消失,只能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或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
我們來看兩個很有趣的中國漢字:“德”和“得”,這兩個字讀音是一樣的,它們分別代表了什麼意思呢?
「德」代表內在,是我們的德行、能量、品質、福氣;
「得」表示外在,是我們的金錢、地位、名利、健康、家庭等等。
(文章內容純屬作家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頁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