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0
小智
近年有不同類型的共享辦公品牌在香港成立,反應很不錯。對初創公司提供了更靈活的辦公起步點。而相對物業投資者來說,亦多了一個經營模式給予選擇,可說是雙贏局面。
而當下經常談到共享經濟、共享空間及共享資源等等,其核心的優勢,都是以數據資料為中心。而從傳統物業投資來說,可從以下3點來看看模式的轉變。
(一)走出核心區
共享經濟其中一個元素就是打破產業圈。而隨著資訊發達,網上交易已是其中一個流行的模式,而相對網站的選址已不需以傳統商業區為主要考慮,客戶也不會以地區而對網站品牌作太大的影響。所以二、三線商業區會是這類公司的主流客戶。
(二)物業面積
共享辦公的模式一般在5000呎或以上,否則就做不到“空間”的感覺。對投資者來說金額都比較大,但從長遠角度,可能比投資商舖的回報更大,因為共享辦公有其他服務收入模式(不像舖租的單一),但前提是面積空間最好大一點,例如8000呎以上,所制造的商機會比投資商舖更大。
(三)多元服務
共享空間的核心在於“租金少,可用空間大”, 就像一個“辦公會所”裡,也可以說是一種辦公態度。筆者認為,共享辦公的經營者,可為租客舉辦多些交流會、聚餐、免費展覽會参觀等等,不限於時租會議室或影印等基本服務,才能真正做到共享資源的優惠,也可以在市場上突出自身品牌,吸引更多商戶。
(文章內容純屬作家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頁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