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是近期熱門的用字,大家會問可行性大嗎?筆者覺得作為打工一族及生意人也應該思考,我們可以用一個內在及一個外在的角度去探計一下。
在內在方面,首先要了解香港的優勢在哪裏, 香港已經是一個成熟的經濟體, 經濟產業主要集中在4大支柱上, 分別貿易及物流業、金融服務業、專業及工商支援服務業、旅遊業。除以上主要行業外,香港於醫學、調解、物業相關、零售、廣告、創作、本地品牌等,都是有一定有優勢,若然政策配合,人才有一個適合的平台,相信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除內在角度外,也需要外在政策的配合,粵港澳合作及大灣區計劃由2011年開始提出,在2016年更將粵港澳大灣區寫入「十三五規劃」之中,從而一步步開始落實,說明中國有決心要打造一個全新的灣區,概念是將9個城市,分別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再加兩個特區分別香港、澳門(各11個城市有其定位,分別廣州: 國際貿易及華南重工中心、深圳: 科技創新中心及民營企業基地、珠海: 旅遊業及汽車、佛山: 機械裝備、中山: 白色家電及服裝及電子、東莞: 全球電子產業及高新科技製造、惠州: 石油化工及電子訊息、江門: 摩托車及再生能源、紹興: 工業為主如紡織服裝及食品飲料、香港: 全球金融中心及物流中心、澳門: 博彩及旅遊業),其中三個經濟體(包括香港、深圳、廣州)2017年的GDP已經超過6.6萬億人民幣,而粵港澳大灣區的GDP為10.22萬億,相等於全國12.57%, 可見「新版大灣區」已具一定經濟活力。現時世界有4大灣區,分別有東京大灣區、紐約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 三藩市(舊金山)大灣區,灣區的優點係可以匯聚人才、上下游立產業鏈完備、周邊配套行業集中、 缩短貨物來往運輸的距離等。最終,令各大城市發揮互相支援、補足的功能。
在外在形勢方面,中國希望由現在工業製造國續步轉往服務業為主的國家,可以減少對出口的依賴,爭取更多內銷市場。而服務業在香港佔一個主要的份額,有著一定的優勢,有很多優質的服務企業,服務水平也能符合國際標準,受到大眾認同, 我們可以把握這個切入點。
在交通方面,因港珠澳大橋即將開通、虎門二橋2019年落成、多年後更有深茂鐵路、深中通路相繼完成,交通變得方便,變成1至2小時生活圈,大大縮窄交通距離,比起到其他國家發展要乘搭飛機,更顯得方便。
最後,生活方面,在灣區生活語言溝通主要為廣東話及普通話,飲食文化也較接近,適應相對容易。
筆者不是叫大家放棄本業往大灣區發展, 及所有人一定適合到大灣區生活,只是希望大家持開放態度, 開闊視野,了解多方面的資訊,尋找商機,令大家領先一步。
(文章內容純屬作家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頁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