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6
潘達恒
借用一句說話,「冇無緣無故的愛」,略作修改為「冇無緣無故的海外置業需要」,事出必有其因,首先了解香港連升多年的物業市場,最近連在港購入一個車位也動設100至數百多萬,就知道對首期不足的港人來說,在港入市置業,已經是遙不可及的事,車位更不似住宅,發揮不到自住嘅功用。
若買家希望尋找自己的房屋,在首期不足的情況下,又不希望錯過上車的機會, 在鄰近國家置業,例如國內(靠近大灣區為主)、日本、台灣、馬來西亞、泰國、澳洲等,似乎是一個好的選擇, 以上國家樓價介乎港幣約70至600萬左右,已經可以購入建築面積(部分國家以建築面積計算為主)約200至2,000呎左右的單位,實在有吸引人之處,比較最近綠表居屋也需要實用面積每呎港幣約10,000 的同時,更能顯出其吸引之處。
所以海外置業可能是一個好的出路,購得理想的單位,更加可以平衡「眼見物業資產不斷升值,而在港不能置業」的心理。
在海外置業有其需要的前提下, 怎樣能夠在海外心安理得地購得一層海外物業呢?
筆者會首先定立幾個置業重點,若能夠符合以上重點,可以進一步選擇此物業,考慮因素分別如下:
一)單位是否由有實力的發展商興建、或有否國家背景支持去完成樓盤的發展,不至出現「爛尾」,發展商有否在香港設有辦事處;
二)在樓花銷售時,途中準買家會分多段時間繳交部分樓價,直到單位完工,最後才繳付樓價尾數。所以要多了解不同國家、不同樓盤,對金額託管的法律制度是否完善、法制能否為準買家把關,不致令物業假若出現「爛尾」,而出現追討風險。筆者建議選擇一些法制健全的國家,才購入當地樓盤;
三)一般買家憑物業第一個印象及質素入市,例如環境舒適、會所有氣派、用料講究等,但要知道海外物業,並非咫尺可達之地,特別要對日後屋苑出租的難易程度、發展商有否包租計劃等實質的數據,一併考慮其中,不應只考慮個人感覺及屋苑質素等;
四)當地的國民承擔能力也需要考慮,現在即將購入的單位是否脫離當地居民的承擔水平,因為日後需要套現時,當地居民能否有足夠的購買能力,去承接單位,也非常重要;
五)區內生活環境是否適合自己居住,例如治安是否完善、語言是否適應、資金能否自由進出、銀行戶口的開納是否容易,另外,也要關注社區配套是否充足,例如道路網、醫療、學校等。以上所有資訊也需要清楚了解,方可入巿;
六)一些政策的風險也值得注意,例如當地國民對外來華人的態度、國家對基建的執行力等也要考慮;
以上各因素,可一併全方位地作出考慮,如果以上的因素,能夠大部分滿足,這可能是一個好的機會,令你進身為一個「有樓人仕」了。日後,會再為大家分析什麼國家、地區,比較適合大家投資。
(文章內容純屬作家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頁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