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12
湯文亮
有老友無事不登,專程到公司話畀我知近日甲級寫字樓的呎租已經跌到40多元,我們揸咁多甲廈應該好慘。我叫老友毋須先天下之憂而憂,在封城之下,整個樓市都向下調整,住宅因為有本土需求,跌幅比較小,甲廈租金雖然下跌,亦未至於跌至呎租40多元。
老友當然話報紙報道,唔通仲有假;我就話,報道當然沒有假,但問題是關於建築面積,現在呎租40多元的甲廈,建築面積的實用率是非常之低,大約只有60%,正常的實用率是80%,如果將偏低呎租的實用率回復正常,呎租大約是60元,雖然比高峰期仍有下跌,但仍未至於跌到殘,大多數業主都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這段新聞的迴響不大。
發水面積是業主搵自己老襯
老友問點解商廈建築面積如此參差?我話,其實這是自欺欺人,業主將單位建築面積發水,令到租客以為租到平樓,其實條數都是一樣,表面上是「銅銀買病豬──兩家偷歡喜」,其實是業主搵自己老襯。因為如果有其他租客要租甲廈,就會要求呎租40多元,發水面積就變成給予租客一個減租藉口,如果打算租用的單位不是發了水,業主一定唔肯,最低限度要呎租60元以上,就算可以租出,租客一定不會開心。
換句話說,建築面積根本是擾亂商業樓宇市場運作,雖然可以加上實用率作為調整,但不是每個人都明白,政府並沒有作出管制,或者這是香港商業樓市的一個特色。
業主蝕錢往往因被建築面積欺騙
如果政府對商業樓宇建築面積與住宅樓宇的要求一樣,不少買了商廈的業主就會發覺,他們所買入的單位是很貴,這個情况在住宅樓宇方面可以見到,不少在10年前買了住宅樓到今日賣出仍然要蝕錢,但那些業主環顧同區同時間買樓的業主已經賺了不少錢,點解他們反而要蝕錢?
其實很簡單,就是被建築面積欺騙了,當時以為買入的呎價很平,但如果經實用率調整,其實是貴得很,好彩政府已經立例管制,否則對外來買樓的人不公平,他們又點知建築面積要用實用率來調整。
(文章內容純屬作家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頁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