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 In order to see this website,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我們偵測到您的瀏覽器不支持JavaScript!為了可以使用本網站,請開啟JavaScript!
六月 15, 2024 星期六 大雨 28° 89% 雷暴警告 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公營房屋追落後 上樓為先兼重質

港府表示,公屋、資助出售房屋和私樓的比例,可研究由現時的5:2:3比例,變得更平均。隨着更多公營房屋陸續落成,有智庫認同,公屋輪候隊伍有望如官方預測,2026/27財年降至貼近4.5年目標,但當局眼前仍有棘手司法覆核案未解,故一切必須審慎為上,以協助基層上樓為大前提,再爭取兼顧提升生活質素,以及滿足置業要求。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於報章專訪指出,現時不少人仍然蝸居環境惡劣的劏房,盡量會先以公屋紓緩及解決。她又表示,暫無計劃增減現有房屋階梯,惟長遠在下一階段,應較有空間提升資助出售房屋比例,以滿足年輕人殷切置業願望。 根據房委會數據,截至3月底,一般公屋申請者最新等候時間為5.7年,好於2022年同期的6.1年高位,卻差過去年同期的5.3年,充其量只算反覆膠着。 智庫團結香港基金月初曾發表報告分析,本港正步入加快房屋供應的「收成期」,只要公營房屋建設計劃全數單位,以及3萬伙簡約公屋均如期落成,26/27年公屋平均輪候隊伍可縮至4.6年,大致符合現屆政府設立的關鍵績效指標(KPI)。 環評恐生變數 切勿低估延誤 問題是,兩大前設完全達成的概率,其實未必很高。按照2014年底首度公布的《長遠房屋策略》,全港公私營房屋此後十年的供應比例應為6:4,上屆政府2018年進一步調升至7:3,還將安達臣道及啟德多塊私樓地皮改劃作公用,但正正是公營房屋項目期內連番脫腳,最終公私樓單位料均只是17萬伙左右,實際上更貼近5:5。 曾令全城營運斷續癱瘓的新冠疫情,今後應難再肆虐,但就着粉嶺高球場舊場改建1.2萬個公營單位的計劃,香港哥爾夫球會正在司法覆核,質疑環保署批出環評報告前未有諮詢公眾、報告未妥善涵蓋古樹等,就算無法推倒項目,也必然能令它大幅延誤。 更甚者,北部都會區是未來土地供應重要來源,但當局想起用新田旁的三寶樹漁塘,就牽涉爭議。一旦法庭確立政府在高球場有違程序,則當局憑藉節省規劃程序縮短的時間,隨時回升。 而且,近年既屢有承建商因工地事故遭停牌,亦有因市況倒閉,加上極端天氣愈趨頻繁,各界應準備公營項目有機會橫生未知變數,維持過去10年約15%延誤的往績。按此情景,公屋輪候26/27年仍會長達5.2年,跟目前相去不遠,當局須保持警惕,力爭如期建屋,尤要協助逾10萬名「不適切居所」住戶盡量上樓。 雖然過去10年的居屋超額認購數字,高達17.8至62.6倍,需求極為熾熱,但買家始終以白表申請者為主,增建難免影響公屋輪候,特別是全港距離房委會往昔3年上樓目標還有明顯距離,當局更要謹慎拿揑開始更改房屋比例的時間。 綠置居利流轉 人均面積待升 據團結基金所倡議,未來10年公屋、資助出售房屋和私樓可調整為3:4:3,其中綠置居買家會騰出原有居所,增建仍有利加快公屋流轉,縮減輪候隊伍。 香港居住面積遠遜近鄰,每人僅約170平方呎,公屋2020年代起更愈建愈細,新單位平均只有約150呎。當政府有把握讓有需要的不適切戶都上樓時,如何利用北都和交椅洲填海所製造的新空間,讓整體香港市民都可以住大點、全盤提升居住質素,相信將愈趨迫切。 責任編輯:黃鑠安 欄名 : 社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