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3
東方日報
香港地少人稠,房屋問題愈演愈烈,市區重建本來不失為增加供應的好方法,更可改善居住環境,一舉多得,奈何重建步伐近年陷入停頓,無以為繼。究其原因,乃存在規劃、財務、安置調遷等多項困難,市建局獨力難支,深水埗舊區重建無期,正是典型例子。
深水埗區內有近九百幢樓齡超過五十年的唐樓,日久失修,危機四伏,單是兼善里建築群兩列樓高九層的舊樓,大部分單位被分間成劏房出租,住了約三千伙人,潛在不少消防隱患,拆卸重建可謂刻不容緩,可惜事與願違。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解釋,重建上址倘沿用市價加津貼的收購模式進行,開支或高達九十五億元,局方難以負擔;由於已用盡發展密度,新建樓宇又要符合法例要求,重建後單位數量難有大幅增長,甚至縮水,不僅要「蝕住做」,從發展角度而言更是「開倒車」。
事實上,如何安置合資格住戶才是最令人頭痛的難題。須知道,現時公屋輪候冊有超過廿五萬宗申請,一般申請的輪候時間維持在五點五年的歷史高位,若受重建影響的住戶「插隊」安置,勢必令公屋輪候時間進一步惡化,亦對正在輪候的無殼蝸牛不公平。思前想後,阻力重重,市建局對重建卻步也就不足為奇。
類似情況不獨發生於深水埗區,全港許多舊區都面臨同樣問題。例如土瓜灣大規模重建計劃早在回歸前已經提出,廿多年過去,市建局卻依然只能就個別舊樓進行小型重建,更多是單幢孤立式的「牙籤樓」,原因不言自明。正如韋志成所說,重建規劃應讓周邊土地產生協同效應及發揮社區裨益,零敲碎打難以收到這樣的效果。由此可見,單靠市建局主導市區重建,事倍功半,無濟於事。
目前全港約有六千幢逾五十年樓齡的舊樓,儼如都市炸彈,年前的紅磡唐樓露台倒塌事故,以及土瓜灣塌樓慘劇,俱是前車之鑑。一味靠市建局單打獨鬥不切實際,港府必須全盤統籌規劃,不是興建牙籤樓,而是打造超級城,配合交通基建、社區和康體設施,並以賠償代替安置,這樣才能令社區煥然一新,帶來龐大經濟效益。
尤其是港府老愛援引外國先例,其實澳洲悉尼達令港、新加坡克拉碼頭等知名觀光經濟區,都是經過當地政府大刀闊斧重建規劃才得出的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問題是,遠見、魄力、承擔恰恰是港府最缺的條件,僅啟德發展區說了十多年,至今只有一個又一個爛攤子,郵輪碼頭天殘地缺不用說,啟德體育園、沙中線更是落成無期。別人做得到,港府做不到,除了無能,別無解釋。
說到底,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回歸廿二年,港府拓土建屋毫無寸進,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既有反對派興風作浪的外因,更有港府鼠目寸光、毫無章法的內因。林鄭政府連市區重建都推動不了,繁複得多的「明日大嶼」猶如畫餅充飢,怎麼可能令人有信心?